当前位置:
红色热土上,一栋旧屋的新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6月29日,《株洲日报》“新风驻村”系列报道发布《一栋旧屋的新生》一文,聚集醴陵东富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1927年春节,青年毛泽东站上醴陵东富寺戏台宣讲革命真理,农民运动开展轰烈烈。如今,这片红色热土展现着怎样的乡村新兴文明风尚?生存在这片红色热土的勤劳民有着怎样的奋斗成果?一起来看~


图片


1927年春节,青年毛泽东站上醴陵东富寺戏台宣讲革命道理:“河沙是散的,加上黄泥和石灰,用水和拢,羊角耙也挖不进……”

革命的真理,在于把农民动员起来。无论在什么年代,人民力量不可小觑。

沧海桑田,近百年间东富寺伫立红色沃土,东富村直面机遇与挑战,变与不变,代代赓续。前不久,市委书记曹慧泉发表的《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关于醴陵市东富村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让东富村再度出圈。

被遗忘的“制胜法宝”

在醴陵东沈线(东富镇至沈潭镇公路),常见“候鸟回巢”——工作结束,东富村摩托车大军从相邻镇的企业返回家中,一路尽是“安全帽”。

舍近求远,村民情非得已。村里企业屈指可数,家门口就业成了奢望。

其实,早年的东富村并非如此。

东富村粮食生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水利设施落后,收成往往不尽人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攸县醴陵共同修建酒埠江水库,东富村村民自发加入修渠筑坝队伍。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大家风餐露宿,肩挑手扛,上下一心,用汗水凿出一条条沟渠。终于,白花花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提起水库建设,东富村老支书易大纪的眼睛里仍然放光。

办乡镇企业,东富村也有过一段火红的岁月。上世纪70年代,村里实现了通电,柏油路穿境而过,后又办起了花炮厂,村如其名,令人艳羡。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转折。市场经济繁荣起来,竞争你追我赶,机遇稍纵即逝,东富村发展的脚步却似乎慢了下来。

“有光环没产业,年轻人纷纷到邻镇村务工,老年人留守,村子失去了活力。”有村民坦言,“大家各自为政,环境卫生堪忧。”

“过去邻里为了寸土菜地纠纷不休,夫妻因为钱常有争吵。”一位村干部略显尴尬地说。

被唤醒的“精神特质”

一方面,是居住了10余载的家,留下其乐融融的幸福回忆;另一方面,村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舍小家成大家,村民胡小林没有犹豫,果断选择了后者。

2006年,胡小林出资购得村里原供销社用房,并斥资10余万元将其装饰一新。当建设东富寺屋场的号召响起时,他果断腾房,供村里无偿使用。

受其感召,村民刘志山清退了养殖场,党员邹恒华让出了菜地,脱贫户王建江执意捐资1000元,在外地的易炎通过微信捐款3000元……

“东富寺屋场建设耗资200多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的资金、一半的土地,得益于村民慷慨解难。”东富村党总支书记王运生直言不讳。

“村里发展了,我们才会更好。”胡小林感慨道,从上世纪70年代修建,到90年代改建,旧屋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繁荣,如今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生,“很荣幸成为参与者。”

记者看到,昔日的肉食铺改成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资铺成了国防教育室,购买生活用品的铺面摇身一变留守儿童之家、妇女之家,菜地成为了劳动课堂。


图片

▲ 孩子们在留守儿童之家玩耍。东富村 供图(资料图)


幸福屋场的修建,只是东富人齐心协力创造幸福家园、唤醒精神特质的一个缩影。在这种精神特质的感召下,文明新风层出不穷。

刘昭华从深圳返乡创业,流转农田发展稻虾种养,“东富小龙虾”远近闻名,农田“生金”后,他传授技术、提供销路,带领村民一起蹚新路;村里建设小广场,村民无偿让地、义务出工,争先恐后“争项目”……


图片

▲东富寺屋场。东富村 


被激活的“振兴蓝图”

今年5月,从醴陵城区驱车前往东富村,路旁摆满了兜售小龙虾的摊点,虽然均价略高,但品质好,依然供不应求,村民们喜笑颜开。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在纸上,更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等地。


图片

▲东富寺屋场紧邻东富寺,与其一路之隔的是百蔬园东富村 供图


百蔬园里,父母带着孩子体验劳作苦与乐,盛夏时节看到黄瓜、茄子、西红柿等挂满枝头,甚是欣喜;村民周孝华在自家房前挂起来“东富大食堂”的牌匾,生意红火;农田里,丁勇从货车司机转行新农人,家门口搞养殖;东富寺屋场,湖南常青藤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里“牵手”,共同打造研学基地……

看到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东富村人众志成城,信心满满,“以毛泽东红色文化为主线、以农耕文化为补充,以东富寺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村”的乡村振兴蓝图渐次打开。

蓝图中,既有研学旅游的火热,也有湖南中陶公司日用瓷生产基地等工业企业的鼎力相助,还有“露营+景区”“露营+民宿”等新业态的加持……

市驻东富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杨卫平告诉记者,计划再投入10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与第三方运营机构合作,让红绿资源释放经济动能。

旧屋新生,重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故土的一往情深,是发动人民力量的生动尝试。从“面朝黄土”到“面朝产业”,红土地上的乡亲们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梦想正在写进现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