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生香,笔墨含情。8月27日至28日,“渌江讲坛·湖湘美术名家醴陵行”活动启幕,渌江书院山长龚曙光带队,刘云、田绍登等八位湖湘美术名家共赴这座千年瓷城。他们深入瓷都腹地,走进企业、对话匠人,穿梭于博物馆的展柜前、躬身于陶瓷企业的生产线旁、驻足于现代设计的展示空间里,开启一场跨越美术与陶瓷、创作与产业的文化探秘之旅。
醴陵陶瓷博物馆,无疑是读懂醴瓷灵魂的第一站。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刘云虽非初次到访,却仍如初识般凝神驻足。“这里不仅呈现陶瓷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能看到每一时期工艺的要求变迁与创新成果,让每一位访客读懂醴陵陶瓷的发展历程。”在他眼中,这座博物馆汇聚了不同时期陶艺家创作与制作中留下的珍贵痕迹,是一个可以直观感受醴陵陶瓷的艺术空间。
刘云坦言,尽管釉下五彩是醴陵瓷的招牌,但他更被那些掩盖在其光芒下的工艺瑰宝所打动——如六七十年代主席瓷像的朴实造型、龙舟雕刻的灵动线条。这些作品或许并不炫目,却映照出陶瓷与时代审美之间深刻的互动。他亦不讳言对未来的期待:博物馆应更主动地拥抱时代,定期更新展品,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窗口,让可持续的不只是陶瓷工艺,还有审美与文化。
走出历史的长廊,调研的脚步迈入蓬勃生长的现代陶瓷企业。在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艺术家们与陶瓷大师黄小玲深入交流,并近距离欣赏了她创作的大型瓷板画与精美艺术瓷。宏阔的瓷板上,釉下五彩墨韵流淌,细腻笔触勾勒片片典雅端庄的繁花,材质、色彩与工艺融为一体,造就绚烂天成的艺术表达。
在华联瓷业,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日用瓷让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何立伟印象深刻:“我很喜欢华联外销瓷的风格,很多都是北欧极简主义风格,素瓷无纹,审美却很高级。”他笑言,“同行的艺术家们都忍不住想买。”这种“既美观又实用,还能激发消费欲望”的产品,正是醴陵瓷走向世界、融入日常的成功例证。
若说华联瓷业是日用瓷的革新者,那么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便是现代设计的试验场。这里的空间设计充满当代艺术气息,产品兼具国际视野与醴陵基因。身为醴陵人的湖南省画院副院长黄礼攸,每次回乡都必带友人至此。他感叹:“陶润会充分展现了醴陵陶瓷当下的研发水平与市场面貌,极具国际范。我的朋友来这,都说不像县级市,倒像大都市。”
在陶润会情景展厅,陶瓷大师彭武设计的《龙腾四海》同心瓷盘引起了艺术家们的浓厚兴趣。“璧和龙都是中国最传统的元素,但通过当代演绎,焕发新意。譬如璧原本以玉制,这里却以陶瓷烧成;龙纹则用粉红色表现。”陶润会的产品将传统符号进行当代艺术转译,既承载东方美学精神,又跳脱传统器形束缚。一套“和”系列杯具同样吸引了黄礼攸的注意:“杯底融入玻璃材质,与瓷完美结合。这两种材料的精妙搭配,特别打动我。”
在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湖湘美术名家完整观摩了釉下五彩瓷从素坯到釉彩、从淬火至成器的全过程。拉坯、彩绘、上釉、烧制……每一环节仍延续百年技艺,却又在材料配方、窑炉技术、设计方法中暗藏创新密码。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场无声的宣言:传统釉下五彩瓷从未故步自封,它正在生产一线中完成自我迭代。
不足两日的行程,勾勒出一幅层次丰富的醴陵陶瓷生态长卷。历史与当代在此交织,匠人精神与艺术家思维在此碰撞,实用主义与美学理想在此融合。刘云期待醴陵未来诞生新的釉下五彩精品,黄礼攸以家乡人的身份骄傲推介,何立伟则从人才角度读出更深希望——他提到所接触的“瓷二代”,如湖南陶润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文礼,“知识结构和管理观念超越父辈,审美趣味也更现代”。正是这些新鲜血液,让醴陵陶瓷不只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未来的产业。
于艺术家而言,这次醴陵之行不止于采风,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新生”的深刻探寻。醴陵陶瓷的传承,并非固守古老的技法,而是在釉色与胎土之间,寻找与当代审美共鸣的频率;它的创新,亦非抛弃历史另起炉灶,而是将现代美术的思维、构图与色彩理念,融入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创作。这一切,都被釉彩温柔包裹,在光阴中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