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什么央视会将醴陵“捡瓷”作为全国工业旅游典型推介?

渌水时评

为什么央视会将醴陵“捡瓷”

作为全国工业旅游典型推介?

评论员 程耿孺

当陶瓷厂变身网红打卡地,当生产线上的微瑕品引发万人抢购,醴陵用一场“捡瓷”运动撕开了传统工业与文旅经济的次元壁。央视《经济半小时》的镜头之下,醴陵这个小城正以颠覆性的创新,为全国工业旅游写下教科书级的注解——“工业尾货”居然可以成为“情绪货币”“流量金矿”,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多维价值。

图片

图片

从生产线到风景线:工业资源向旅游场景转型。在精益制造的逻辑里,瑕疵品是待销毁的成本;而在醴陵的叙事中,制造过程中的“不完美”恰恰成为互动性的旅游稀缺资源。“捡瓷”活动巧妙地将工业生产中的“尾货处理”转化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入口”。这种“寻宝式”体验,既消化了库存,又让生产线本身成为可触可感的消费景观。

图片

图片

从顶层设计到流量运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醴陵的破局绝非偶然,而是顶层设计与市场嗅觉的精密耦合。《促进“陶瓷+烟花+文旅”融合发展若干措施》《文旅八条》《青春醴包》等一系列政策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免费捡瓷”短视频引爆社交平台,全网话题点击量超7亿次,吸引超500万人次参与,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二次传播”的闭环。再通过醴陵瓷博会、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炒粉节等节会形成“高频带低频”的营销节奏,拉动县域旅游收入爆发式增长。

图片

图片

从非遗传承到沉浸体验:工业游与瓷文化深度绑定。醴陵并未止步于“低价促销”。国家级非遗“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拉坯、画瓷等陶艺现场体验……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国彩醴陵》实景剧、陶瓷博物馆、工业遗址改造等场景,构建起了“工业+美学+历史”的多面体,满足游客对文化深度的需求。

图片

图片

从单一活动到产业生态:“文旅+”赋能全域联动。来醴陵不仅可以捡瓷器,还可以玩烟花、吃小炒……“吃住行游购娱”,醴陵打造出了全链条。据统计,2024年,醴陵餐饮企业增长18.26%,住宿企业增长15.35%,客房出租率达88.97%。此外,依托陶瓷产业,醴陵还在推动工业旅游向研学、商务、康养等多元场景延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图片

图片

从网红到长红:县域经济“醴陵公式”示范全国。一个县域小城,去年接待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17亿元。其方法论已凝练为可复制的公式:【(产业基底×文化IP)+政策创新】×流量杠杆=传统制造业的乘数效应。解构该公式,或可为全国工业旅游提供了多重启示:比如说,轻资产转型。通过盘活既有工业资源(如尾货、生产线、遗址),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益。比如说,塑造地域差异化品牌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产业协同思维,促进工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图片

《经济半小时》将镜头推向醴陵,实质是在展示“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型的方案,是追寻传统制造业的无限可能。当越来越多的“醴陵捡瓷现象”出现,当生产线与风景线的界限逐渐模糊,那些曾定义生产的车床、窑炉与流水线,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