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街头小吃到城市IP,一碗炒粉如何带火一座城?

兰州拉面获得融资走向海外,柳州螺蛳粉被冠以“小米粉、大产业”……粉面赛道的“网红”层出不穷。根据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美食”的组合能形成一张影响力巨大的名片。去重庆吃火锅,去柳州吃碗螺蛳粉,去潮汕品尝生腌……网友们记住一种美食,也会记住它所在的城市。

图片

小小一碗醴陵炒粉,同样能激活醴陵一座城!估计早晚都习惯来一碗醴陵炒粉的醴陵人,可能也从未想过,这碗粉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破圈”路径。

反向出圈,“舌尖”带动“脚尖”

“五一”假期的醴陵,一江两岸渌江广场被粉香与欢笑淹没。第三届醴陵炒粉节如同一场盛大的江湖粉宴,上百位炒粉师傅挥舞锅铲,豆芽翻飞,鸡蛋在热油中滋滋作响,扎粉吸饱油汁,化作一盘盘勾魂的美味。摊位前,排队的笑脸连成一条长龙,年轻人举着手机捕捉粉色打卡点的浪漫,孩子拽着父母的衣角撒娇道“还想吃一碗”。

图片

图片

图片

醴陵炒粉之火,好吃是核心。

在醴陵,无论是早餐,还是夜市,醴陵炒粉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品种。它口感丰富,既有扎粉的韧性,豆芽的爽脆,又有鸡蛋的细腻。而其独特的味道,源于烹制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控和调料的搭配。在炒制的过程中,师傅会不断地翻炒扎粉,让它们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同时保持其原有的口感。

味道就是消费动力,“动人”后才会“动账”。这个“五一”,株洲的言先生带着来自哈尔滨的妻子专程出发,来醴陵进行了一次“舌尖之旅”。“醴陵炒粉特别好吃,接下来还准备去尝一下同样出名的醴陵酱板鸭。”虽是一名东北妹子,但作为醴陵炒粉的忠实“粉丝”,孙女士一直想在醴陵炒粉原产地吃上一碗,过一把鲜香爽辣的瘾。

“为一碗粉,去一座城。”越来越多像张小姐一样“追求个性、重视体验消费”的“Z世代”,因为“舌尖”带动“脚尖”,让这个以陶瓷、花炮闻名的传统工业小城变身为旅游打卡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费的“万人粉宴”让游客趋之若鹜,首日(5月1日)便迎来27万人次,送出醴陵炒粉8.46万碗;第二日(5月2日)人流量达34.3万人次,送出醴陵炒粉9.4万碗。“湘赣贵名粉”也不甘示弱,醴陵炒粉以“猛火快炒”的豪迈,与南昌拌粉的浓香、萍乡炒粉的鲜辣同台竞技。

来自江西南昌的游客廖先生端着炒粉,汗津津地笑道:“我是二刷醴陵了,醴陵炒粉锅气太绝了,这里真是好玩又好吃,值!”一碗炒粉,成了游客奔赴醴陵的理由,既吸引头回客也留住回头客;一帧帧短视频,化作“舌尖”引路的灯火,点燃了“脚尖”的追逐,让醴陵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闪闪发光。

讲好故事,“味道”融入“文化”

一碗炒粉,怎能只是果腹?在醴陵,它是文化的使者,是城市的心跳。炒粉节前夕,“醴陵发布”短视频里,炒粉师傅的颠勺如舞,早稻米制作而成的扎粉在热锅中翻滚,豆芽的脆爽与调料的浓香交融,画面引得网友直呼:“隔着屏幕都饿了”。醴陵将小炒与陶瓷、烟花并称“三宝”,赋予这道小吃厚重的文化底蕴。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届醴陵炒粉节现场的“中医养生夜市”更添新意。中药茶饮与炒粉的奇妙搭配,勾勒出“锅气”与“药性”的和谐;游客在中医摊位前学着辨识中草药,嗅着药材的清香,感受千年智慧的温柔。粉色主题的“无‘粉’不起浪”布置,宛如一场春日的浪漫梦境,让每一位游客都成了故事的书写者。

醴陵炒粉之火,文化是底气。

图片

美食只有根植于地域文化,才能塑造出一座城市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转变,醴陵的夜市经济迎来蓬勃发展。街头巷尾涌现出众多夜市摊店,以醴陵扎粉为代表的地方食材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醴陵炒粉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夜幕降临,市民们围坐在夜市摊前,配着老式冰花享用嗦螺、香辣毛豆,搭配一盘锅气十足的醴陵炒粉,简单却充满幸福感。

图片

凭借食材易得、烹饪快捷、味道层次丰富等特点,醴陵炒粉迅速从夜市走向千家万户,不仅成为深夜烟火气的代名词,更突破餐饮场景限制,登上清晨的早餐餐桌,深度融入醴陵市民生活日常。

历经数十年沉淀,这道起源于市井的美食已升华为醴陵的城市文化名片与乡情载体。每一根浸润油汁的扎粉、每一缕萦绕舌尖的鲜辣滋味,都承载着几代醴陵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对当地百姓而言,醴陵炒粉既是味觉享受,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故土情怀的寄托。2023年,醴陵炒粉入选“醴陵十样特色小吃”名录,其产业化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

创新场景,“流量”转为“留量”

未“触网”前,兼具“米香、蛋香、酱香、椒香、葱香”的醴陵炒粉仅是作为地方特色小吃,出现在醴陵街头小摊或夜市里。转机出现在2023年。作为一座长期以陶瓷、花炮、服饰为优势产业的城市,“工业思维”给醴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醴陵炒粉网络走红同步进行的,是醴陵配套开展的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活动。

图片

(2023年首届醴陵炒粉节盛况)

图片

(2023年醴陵炒粉节开街当晚)

图片

(2024年第二届醴陵炒粉节盛况)

2023年“五一”期间,中国陶瓷谷迎来首届醴陵炒粉节。“万人同吃一碗粉”“万户共赏烟花秀”等活动,吸引海量游客涌入这座湘东小城。三天时间里,78.3万人次的客流与9.67亿元的文旅消费数据,让这道地方美食引爆社交平台。同年盛夏,“醴陵炒粉街”揭牌开街,当天便吸引15万人次入场,拉动消费增长近4500万元。2024年5月,第二届醴陵炒粉节在醴陵炒粉街再度火爆开启。通过创新活动矩阵与全域服务升级,三天共接待游客超过100万,送出瓷器9万个,旅游收入突破10.98亿元。

醴陵融媒、醴陵文旅则运用多维网络宣传手段“玩梗出圈”等方式,建立营销矩阵为“醴陵炒粉”打响品牌,全方位展示醴陵炒粉的独特魅力,吸引大学生等群体,以点带面引发全民“炒粉”热潮。

醴陵炒粉之火,IP是招牌。

图片

两届炒粉节的成功举办,醴陵炒粉已蜕变为“美食+文旅+产业”三位一体的超级IP,醴陵炒粉不仅是当地人的桌上美食,更是撬动文旅消费的“网红爆品”,成为醴陵的特色招牌。

外地游客的涌入,不仅让炒粉节现场人气爆棚,也让醴陵各大旅游景点备受追捧。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个“五一”,醴陵陶瓷博物馆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首日12000张门票在9点开馆时便全部被预约,临时增加的10000多张门票也“一抢而空”;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的“TAO集市”里,泥土在指尖化作瓷器,游客的笑声与陶土的柔软交织;瓷器口美食集市里,又脆又香的臭豆腐混着网红小龙虾的麻辣,挑动每一颗贪吃的心;会真山的花海色彩斑斓,游客撑着伞漫步花间,流连忘返;陶子湖广场上《国彩醴陵》将醴陵千年窑火的传承与千年烟花的浪漫搬上舞台,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

“五一”期间,来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2天,规模酒店预订率超过90%。这些场景,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短暂的“流量”化为对醴陵的深情“留恋”。

修炼内功,“网红”期待“长红”

“来醴陵之前,是被醴陵炒粉‘种草’的,但来了之后被打动的更多是醴陵的服务和诚意。”今年“五一”从河北带着孙子到醴陵旅游的吕先生说。

图片

醴陵炒粉之火,“宠粉”是加分项。

“网红”易得,“长红”难求。醴陵深知这一点,用扎实的内功为炒粉节注入持久生命力。近年来,醴陵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从服务要求、服务设施、服务管理、服务监督等方面规范和提升旅游服务,打造“周末旅行 就来醴陵”品牌,把本土特色做到极致。

第三次醴陵炒粉节虽是首次开启市场化运营,但不到一个月时间,人员、物资全部到位,多位爱心人士主动提供食用油、扎粉、土鸡蛋、辣椒粉等物资。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 的模式,让醴陵炒粉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城市集体IP。

图片

这个“五一”,100多位炒粉师傅火力全开,勾得人食欲大开;200多名环卫工人和志愿者昼夜奔忙,炒粉街始终保持干净;联动20家餐饮名店,奉上免费炒粉,让游客感受到满满诚意;提供市区内10个公共停车场点共1300多个停车位免费停车,以周到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图片

一碗炒粉,是如何带火一座城的?其秘诀就在于,醴陵坚持创新发展和产业融合,讲好醴陵美食故事,在“味道”中融入“文化”;创新文旅场景,把“流量”转为“留量”;不断修炼内功,将“网红”变成“长红”。一碗炒粉,不仅喂饱了味蕾,更唤醒了人们对一座城市的热爱。

“醴陵成为‘网红城市’仅仅是一个标签,网红背后是醴陵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醴陵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做好“提品质、强供给、重内涵、塑形象”四篇大文章,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让“网红”经久不衰成为“长红”。

图片

在醴陵,一碗炒粉不仅是美食,更是一封写给世界的邀请函,诉说着这座小城的热情与抱负。毕竟,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流量终会退潮,但人心不会。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