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渌江书院 那些文人们的沧桑往事(下)

一江两岸·故事酒吧

左宗棠与渌江书院

渌江水不舍昼夜,向西流去。经历过明清巨变的醴陵,书院文化在乾隆年间走向成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渌江书院的重建。

乾隆年间,醴陵先后又建立了江东、近思两座书院,重建了渌江书院。影响最大的是重建于乾隆十八年的渌江书院。在知县管乐的倡导下,醴陵人在青云山的朱子祠旁,以渌江书院的名字继承了这块土地上全部的文化传统,接过了朱子传经布道的担子。道光年间的知县陈心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移建于今址(西山书院旧址)。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清爽宜人,是读书人求知识、做学问的好地方,醴陵学子从此过上了“百里莺啼喧昼暖,六斋灯火破春眠”的治学生活。

道光十七年(1837),25岁的举人左宗棠来到了渌江书院,出任山长。左宗棠用审时度势、吞吐古今的胆识和才具,为这块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名教乐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渌江书院,他第一件事就是整肃院规和督勉教风学风。他以朱子的“洒扫、应对、进退三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作为院规考察学生,视生如子。从修身齐家入手,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的,左宗棠抓住了教育的实质和根本。紧接着,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删削了子史经义中空洞的说教,而增加了舆地、兵法和农经等课程。

在左宗棠出任渌江书院山长的第一年,这个失意书生获得了快意人生的机缘。两江总督陶澍阅边到江西,告假回湖南老家安化省亲,途经醴陵。在下榻的县公馆门前,一副对联让这位两江总督怦然心动:

春殿语从容,

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

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对联洋溢着对陶澍的赞赏和敬佩,并写出了陶澍一生中的旷世之荣——道光皇帝曾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他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如果这副对联只是让陶澍欣赏,那么走进公馆后又一副对联则让他大为开怀:

一县好山为公立,

两度渌水俟君清。

花甲之年的陶澍心花怒放之余,连连询问两副对联的作者是谁。听说是一位25岁的举人后,陶澍没有兴趣面对地方官员的工作汇报和富绅豪客的高档宴请,当即提出要见左宗棠,并派自己的舆马去接。

气宇轩昂的左宗棠来了,爱才的陶澍一见倾心,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年轻人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事。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做陶澍的学生,陶澍欣然应允,并提出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自己才五岁的独子陶桄指给左宗棠为婿。

左宗棠的不朽事业由此起步。后来的故事,大凡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左宗棠成就的旷世伟业,既源于渌江书院的机缘,更少不了渌江书院培养的人才的支撑。他出任陕甘总督,先后有渌江书院门生数十人跟随效力。这些弟子们在左宗棠的调教下,个个都有犁庭扫穴、挥斥千钧的胆识和豪气,著名者有广东提督、统带水师张拔萃,甘肃提督余明发,闽浙副将、镇威将军林传榜,三品衔分省补用道张云级……

1861年,左宗棠率军驰援祁门,道经醴陵。醴陵文武官员匍匐郊迎,左宗棠仅颔首而已。当见到渌江书院的学子们前来时,左宗棠却立即翻身下马,与之握手,携行十余里,谈笑风生。左宗棠对渌江书院的感情,深厚如斯!

年轻的左宗棠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趣向统驭着古老的渌江书院,那种“一意干将去”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学风,深深影响着近代的醴陵学子,培养了醴陵人喜欢干大事、能够成大局的胆识和气魄;造就了百里同心、万民兴教的民气民风;形成了开放务实、经世济用的教风学风。

近代的渌江书院名噪湖湘声闻海内,醴陵在两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终于迎来了一个人才井喷时代。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到宁调元、程潜、李立三、左权、蔡申熙、陈明仁、汤飞凡、黎澍等众多醴陵人以“持之不疑、行之不悔”的湖湘精神活跃在不同领域的最高层面,他们是中国近代历史天空中璀璨的群星,闪耀着令后世惊艳的光芒。

渌江书院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改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此后多次更名,昔日的学术活动不再,粉壁黛瓦马头墙静隐于西山之腰,日渐斑驳。只有山脚的渌江水,浅吟低唱地流过左家洲,流向文笔峰,诉说醴陵深厚的历史文脉……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