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人民大会堂向醴陵市博物馆移交的“139”国宴瓷荣归故里,入藏醴陵市博物馆。
收到人民大会堂移交“139”国宴瓷的通知后,5月30日,醴陵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赶赴人民大会堂接收。此次移交了两套餐具,共38件,其中包括碗、勺、布碟、鱼盘、奶罐、温酒具等。这批产自醴陵,为醴瓷带来无上荣耀的“139”国宴瓷,见证了泱泱大国的待客之道,在相隔59年后,平安抵达故里。
1963年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经专家评审、周恩来总理特批由醴陵负责国宴瓷的设计生产,下达了要求醴陵赶制22万件人民大会堂用瓷的任务。1964年1月,人民大会堂和醴陵群力瓷厂签署了生产协议。群力瓷厂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以及上级部门和兄弟厂的多方支援下,克服重重困难,同年8月底完成了国宴瓷的生产任务。共交去56个器型,12个花面,223913件瓷器,其中国宴餐具146036件,占65.18%,这也是人民大会堂首次使用醴陵瓷作为国宴餐具。
这批移交的“139”花面瓷,便是那批国宴餐具中的代表作品。借鉴故宫彩画图案纹样明清缠枝莲纹样式创作,二方连续装饰带呈现出一种古老的曲线,颜色采用醴陵独特的釉下海蓝色,整体表现得祥和、优雅。因为评审时装饰图案编号为139号,于是后来俗称“139”国宴瓷。原材料则使用了十分珍贵的平江大球泥制作。大球泥深藏在雪峰山的岩石层下,耀眼雪白。使用大球泥制作出的瓷器,瓷胎更透明,更润泽。浑然天成的优质材料加上精致工艺,“139”国宴瓷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赏:“瓷器很白,做工很细,蓝色花纹明朗,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也正因为如此,在筹备国庆35周年时,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再次请专家鉴定,这套产自醴陵的国宴中餐具在器形、规格、画面、外观和内在质量等各个方面仍具有一流水平,决定继续使用。
博物馆馆长刘峰表示,“139”国宴瓷见证了历史,也记载了“千年瓷都 天下醴陵”的荣光。他们的回归,将向更多人展示醴瓷的独特魅力。博物馆也将由此进一步完成展陈体系,利用这些文物发挥好社会教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