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姜湾,现在的醴陵人大都会认为,那不就是一条很普通、陈旧、狭窄的老街吗?比起城市里一条条车水马龙,宽敞亮丽,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干道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可是,当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追寻逝去的时光,便可以发现,姜湾,曾经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地方,足以让人惊讶。繁忙的姜湾古渡口码头,醴陵商埠中心,醴陵陶瓷鞭炮集散地,醴陵釉下五彩瓷发祥地,醴陵陶瓷人才的摇篮,醴陵陶瓷一条街,醴陵城热闹繁华的街道……真可谓盛誉隆隆,闻名遐迩。这些,都是姜湾曾经的真实写照。应该说,姜湾,曾经是醴陵陶瓷的一块福地、宝地。
(姜湾古渡口码头)
千百年来,渌江两岸丰饶的物产使醴陵成为富庶之地。人们除了自产自销自己的农产品外,还通过集市交换粮食、木材、夏布、蔬菜、陶瓷、鞭炮等地方特产,换来生产生活所需的手工产品,老百姓的日子就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度过。然而,当物产充盈的时候,集市交易作为一种小买卖,满足不了人们更多的交换需求。于是,有人开始专门从事收货、贩运,将各种货物集中起来,形成大宗货物,向外转运销出。可是,集中销售或转运,得有个合适的地方才行。于是,姜湾成了他们的理想之地。因为这里有渌江河道,有姜湾渡口和码头(今江源大桥东侧)。通过水运,这里与外地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谁都知道,在陆路交通十分落后的古代,水运可是最好的交通方式。
古时的姜湾最早其实是一片农用地,位于今城区渌江河岸的东侧。东汉末年,醴陵县城从转步下三洲迁移过来后,人们在姜湾建起一些房子,作为居家和开店铺的场所。随着时光延续,房子越建越多,逐步形成了一条街。古时的姜湾老街就是今天姜湾菜市场一带,沿姜岭山脚向姜湾小学和醴陵电瓷厂方向延伸。它位于姜岭之下,依临渌水,紧靠车顿桥、凤凰山。现在仍然是一排密集的民居。如今与滨河路平行的姜湾路伸展到了新街口,其实这段姜湾路民国时还是胜利路的一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姜湾,只是与姜湾老街相连接而已。每当历史上出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的和平时期,姜湾老街上便呈现出店铺密布,商贸活跃,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南来北往的人们来到醴陵,必然要到姜湾街转一圈。于是,叫卖声、嬉笑声、吆喝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姜湾老街就像一座古商城,总是沉浸在繁华与忙碌之中。
(民国时期醴陵渌江桥)
时光辗转到了清朝中叶,醴陵东部的沩山赫然出现一个规模宏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蜂拥而至的人们汇集到那里,开启了醴陵古窑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时间,沩山的山沟沟里出现了480多家陶瓷作坊。忙忙碌碌的窑工们用熊熊窑火锻造出大量的瓷器,最高年产量达8000余万件。可是,这么多陶瓷产品从哪里运出去呢?醴陵城区渌江河畔的姜湾渡口自然成为这些陶瓷产品的转运站。自清雍正、乾隆年间到民国初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从沩山到姜湾约20里砂石路上,人们肩挑手推,或赶着马车、骡车、驴车等各种畜力车往来穿梭,忙于转运瓷器。人流与物流连绵成串,络绎不绝,非常热闹繁忙。而作为瓷器转运中心的姜湾更是人如潮涌,喧闹拥挤。当时沿河一线,特别是车顿桥一片空旷地带成为了一个大货场。醴陵沩山窑瓷器在这里堆积如山,等待装运。渌江河面常常是帆樯林立,船影如织,浆声欸乃。一些船只甚至要排队等候货物装船。醴陵瓷器从这里出发,经渌江,出湘江,过洞庭,入长江,一路滔滔,销往全国各地。世人开始了大量使用醴陵瓷器的时代。这一时期,姜湾老街的瓷器店更是一家接一家,连绵成串,并出现不少规模较大的瓷号、瓷庄。零销店、地摊更是比比皆是。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外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瓷器。那时的姜湾成为了醴陵窑瓷器外运的第一站,同时也成为了醴陵陶瓷和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可以说,近代醴陵瓷业的发展壮大,与姜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湖南瓷业学堂学员)
当然,那时的醴陵窑(沩山窑)出产的釉下青花瓷器,还只是粗瓷、土瓷,不能与现在精美的釉下五彩瓷同日而语。由于需求量大,醴陵古窑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形状的碗碟杯罐,以适应市场所需。姜湾则见证了醴陵陶瓷的那段辉煌历史。
清末,醴陵陶瓷迎来了又一辉煌时期。1905年,清政府官员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后任民国总理)与醴陵乡贤文竣铎考察了国内外瓷业以后,上书清廷拨专款扶持醴陵瓷业,获得成功。于是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地点就在姜湾。他们通过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设备,实现产学研一体,于1908年创烧出釉下五彩瓷,开启了中国陶瓷新纪元。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 ,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一举夺得赛会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名扬华夏,风靡全球。因此,说姜湾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乃是实至名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在姜湾创办了醴陵陶瓷技校,继续为醴陵陶瓷产业培养输送人才。联想到之前的湖南瓷业学堂,姜湾自然成为了醴陵陶瓷人才培养的摇篮。醴陵陶瓷业界一大批老艺人、老工匠都是从这里脱颖而出,为醴陵陶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期间,姜湾还相继设有力生瓷厂、瓷业总公司等厂家、机构。位于姜岭之上的湖南陶瓷研究所近在咫尺,盘踞姜岭山腰山脚的醴陵电瓷厂与姜湾连成一线。姜湾路则长期是瓷器一条街,是人们采购瓷器的主要场所。直到20世纪90年代醴陵陶瓷花炮大市场建成以后,姜湾的瓷器店才全部搬走。加上之前醴陵瓷业总公司、力生瓷厂、醴陵电瓷厂相继关闭,至此,姜湾与醴陵陶瓷的百年情缘已经成为了历史。
如今的姜湾也许显得有些落寞,不见了从前的喧哗热闹,与附近车水马龙的滨河路、醴泉路、江源大桥相比,也确实有些冷冷清清。然而,时代在发展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更为广阔的空间,城市功能向外拓展势成必然。走出姜湾,醴陵陶瓷产业又实现了新的腾飞,而且正在通过科技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昂首向千亿产业集群挺进。
(获世界金奖的《扁豆双禽瓶》)
当然,作为辉煌历史的见证之地,特别是作为醴陵陶瓷曾经的福地,姜湾不会被人们忘记。随着醴陵陶瓷声誉日隆,在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和文旅项目中,姜湾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规划设计,在姜湾至少可以建设“醴陵釉下五彩瓷发源地纪念碑”,“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扁豆双禽瓶》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纪念亭(世界金奖亭)”,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遗址牌坊,姜湾渡口码头,熊希龄、文竣铎雕塑像,姜湾陶瓷一条街浓缩景观等景点,并配以精美的文字、图片介绍。通过这些实景展示醴陵陶瓷一段辉煌历史,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业增添新的亮点,为醴陵市民增加一个认知醴陵陶瓷历史的窗口。这样的话,醴陵陶瓷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掘利用,姜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是真切、鲜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