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时评
从远山到远方,看青山的“闺女”如何走出大山
评论员 滕 洁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话用在青山村的桃形李身上,再贴切不过。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山果小闺女”,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花”——150亩果树,一到开园就被抢购一空;曾经村集体经济薄如蝉翼的青山村,如今家底殷实了不少,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人均增收1400多元。这颗小小的果子,让曾经的贫困村蜕变成了令人羡慕的“金山村”。
十多年前的青山村,还被困在“深山褶皱里”。地处偏远、交通梗阻,山货难出、资源难进,村民守着好山好水,日子却过得紧巴巴。那时村里没个像样的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辈人靠几分薄田勉强糊口。转机始于脱贫攻坚,在扶贫工作队和后盾单位的帮扶下,青山村从浙江引进了桃形李种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通了产业扶贫路径,桃形李产业园慢慢成形。可果子熟了,新的难题又来了:路不好走,商贩不愿来,村民只能扛到城里吆喝,再好的滋味也“养在深闺人未识”。
2023年,醴陵融媒用一场“宣传+直播+活动”的助农行动,给这颗凝结着扶贫汗水的果子插上了翅膀。三天直播,30余万元销售额入账;更意外的是,青山的好山好水、甜李子引来了打卡游客。从此,桃形李不用再“走出去”——采摘季一到,水果商主动上门,游客成群结队来避暑采摘。人气聚成了“磁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的产业基础上,花卉、茶叶、瓜蒌等产业跟着旺起来,农产品加工、研学亲子等项目也纷纷落地,山沟沟里长出了“产业链”,曾经的扶贫“种子”,终于长成了富民“大树”。
今年的助农直播更添“文化味”。书画名家杨国平、阮国新、张志、陈和西、柯亦兵带着画具走进青山,将漫山苍翠、硕果盈枝的景致凝于笔端,一幅幅山水画卷在镜头前徐徐展开,让屏幕那头的观众隔着光影也能触摸到青山的灵秀;名主播李兵、卢莎莎、刘明艳、黄亚萍则带着乡土情怀现场推介,从桃形李的生长故事讲到青山村的变迁,言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忱。油画写生的笔墨意境与主播推介的真情实感交融,让助农直播间既有田园烟火气,又飘着淡淡书卷香。桃形李不仅卖得火,更被这份文化浸润出了独特韵味,从“土疙瘩”变成了带着故事的“香饽饽”,“文化品牌”的印记愈发鲜明。
这“闺女”能顺利出山,还离不开脚下的路。如今,柏油路蜿蜒穿林,把青山村与外界连得紧实;水电、通信设施样样齐整,既让村民日子舒坦,也给桃形李种植、销售吃了“定心丸”。曾经的荒山荒坡,早已绿树成荫、花香绕村——村里下力气治山护水,生态成了“金字招牌”。每到李熟时,游客踩着绿荫来摘果、赏景,把乡村的宁静与生机装进镜头,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种进了青山的泥土里。
变化,更写在村民的笑脸上。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收入薄得像层纸;如今靠特色产业,新房盖起来了,小汽车开进了院,口袋鼓了,眉头也舒展了。从“输血”到“造血”,青山村的振兴不是等来的——是靠着一颗果子牵起的产业链,是后盾帮扶、媒体搭台、产业唱戏的巧劲,更是守住生态、激活内生动力的韧劲。
如今再看青山村,那“藏在深闺的闺女”早已褪去青涩:她带着果香,也带着文化味;她守着绿水青山,也捧着金山银山;她让村民的日子像熟透的桃形李,甜到了心里。
这颗果子的旅程,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找准特色产业“支点”,借好乡土旅游“东风”,守好生态底色“根基”,就能让更多“青山村”走出大山,让更多“闺女”绽放光彩,走向更扎实的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