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安居,从求生存到享生活,醴陵撤县设市四十年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四十载光阴,这座千年瓷都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更在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更加宜居宜业的五彩醴陵,正以更丰富的内涵书写着动人的民生篇章。
从“忧居”到“优居”:住房保障托起万家灯火
“以前这个后面就是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改造以后小区环境卫生好太多了!”站在平整宽敞的广场上,家住骆家围小区的凌建成感慨道。走进骆家围小区,崭新的小区大门、平坦整洁的路面、全新改造的屋顶防水及管网、完善的配套设施等,都在诉说着一场老小区的蜕变。“路宽敞多了,后面的广场还能散步锻炼,电动车充电和停车都很方便,还装了监控和门禁,安全感提升了不少。”凌建成细数着小区的变化,作为最早入住的居民之一,小区旧貌换新颜让他颇有感触。
改造前的骆家围小区后坪
改造后的骆家围小区后坪
骆家围小区建于2004年,是醴陵市首批建设的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位于我市阳三石街道阳三石路的繁华地段,由8栋6至7层无电梯楼栋组成,共240户居民。然而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缺乏物业管理,小区一度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居民对改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23年,骆家围小区的改造被列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相关部门迅速响应,按照“先民生后提升”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对房屋本体、配套设施、公用事业和体育建材等4大方面共18项内容进行改造,不管是困扰居民的屋顶漏水、管网老旧等“里子”问题,还是环境脏乱差、缺乏配套设施等“面子”品质,都得到了全方位的解决和提升。“以前屋后的荒地味道太大了,家里都开不了窗,现在真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凌建成家所在的楼栋后面,原先没有完全封闭的化粪池经过处理后,铺上了一层塑胶路面,还安装了健身锻炼设施。
从“问题小区”到“美丽家园”的华丽转身,像骆家围小区这样的变化发生在醴陵各个角落。近年来,醴陵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工作,2021年至2025年间,全市共完成192处老旧小区改造,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在“老地方”过上“新生活”。
1985年,醴陵撤县设市之初,城市建成区面积7.7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1%。撤县设市四十年以来,醴陵的城镇化步伐迈得坚实有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让更多人住有所居。
2003年,全市启动首期廉租房建设工程,将阳三石路骆家围用于建设廉租房。2004年,骆家围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建设启动,《醴陵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和施行。2005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及廉租房住房补贴发放工作提上醴陵市“十件实事”日程,全市开展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为建立健全全市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决策依据。2008年,建立住房保障电子档案,完善了保障对象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2013年,全市基本建立起“租、售、改”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工作体系。
截至2024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49.51平方米,累计建设棚户安置住房14000多套,近五年累计发放租赁补贴2093户,基本实现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从2022年开始,全市实施“保交楼”“保交房”政策,面临烂尾风险的4059套保交楼和973套保交房均如期交房,让老百姓能安心住进新房。当前,全市正在积极推动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相关政策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优化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住得舒服才有幸福生活,有了安居之所才能安心创业,一砖一瓦间,筑起的是百姓的幸福家园,托起的是城市的温暖底色。醴陵的住房保障工作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更通过持续的城市更新让老城区焕发新生,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从“浊水”到“清流”:生态治理绘就碧水画卷
“河里终于干净啦!”位于体育馆附近的二圣河是深受周边居民喜爱“景观河”,河里鱼虾嬉戏,河岸垂柳依依。然而,就在2024年以前,这里还是醴陵城区一处主要的黑臭水体。由于原有的污水干管不完善、分流制排水体系建设滞后和污水支管建设不配套等问题,水体污染严重,每到夏天蚊蝇滋生、气味刺鼻,被附近的小区居民戏称为“护城河”。
治理前的二圣河
治理后的二圣河
经过前期规划,2017年二圣河水体污染开始治理,按照控源截污、雨污分流的步骤,进行河道清淤、河岸修复工作,同时分段新建截污干管。2024年,得益于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项目,二圣河全线截污干管拉通,水体污染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现在的二圣河畔,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年,我市东岸河、二圣河等7处黑臭水体全部整治销号,老城片区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老城片区排水管网项目着重解决市政道路雨污分流和沿线排水户的接入问题,目前,工程进度完成近90%,渌江河水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从三类水提升至二类水。这一系列水环境治理工程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更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水环境治理的背后,是醴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醴陵坚持“水绿共生,协同发展”的生态理念,将水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注重将治水与城市景观打造相结合,让治理后的河道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实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
从“零星绿”到“满城春”:园林绿化编织宜居网络
清晨和傍晚时分的滨河路,是最能感受到醴陵城市脉动的地方之一。作为醴陵城区最早的核心区域之一,滨河路始建于醴陵撤县设市之初的1986年,沿渌江河自南向北而建,也是醴陵最早开始投资建设的一处带状绿化景观。路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1993年就被评为“全省最美一条街”,道路沿途分布老干局游园、广电游园、车顿桥游园等,随着醴陵城市的发展历经多次提质改造,见证着城市建设与绿色空间的发展变化。
90年代的滨河路
上世纪到如今变化的滨河路景观
“这里环境好,人多热闹,非常适合锻炼身体。”家住附近的李建军,习惯在傍晚时分来滨河路的广电游园微公园锻炼休闲,“现在设施修得越来越好。”微公园内,广场舞和音乐的律动掩映在绿树之间,成为渌江河畔一道充满活力而不失温馨的独特风景线;漫步于新修建的观景平台上,能将河对岸的电信大楼和左家洲旁的碧波荡漾尽收眼底;五彩醴陵和陶瓷元素装饰点缀的广场周围坐着三三两两休憩的人,新增的游乐设施中儿童的欢笑声穿梭回荡……这个2024年完成最新改造的城市微公园,成为了越来越多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见“微”知著,如今,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小而美”的微公园,写就了醴陵民生福祉的“大文章”。自2016年以来,醴陵接连推进“两改六化”“三创四化”等行动,让全市公共绿地提质增量,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进程中,更巧借城市空坪隙地,精心雕琢出一大批城市微公园,让醴陵这座城,正一步步从“城市中的公园”蜕变为“公园中的城市”。桥西广场的民间戏乐舞台前,新添了宽敞舒适的“观众席”,戏韵悠扬时,市民们得以从容落座,静享市井雅趣;江源广场则铺就了闭环步道,运动场地、儿童游乐设施样样齐全,成了周边居民家门口的“欢乐场”,日常锻炼、亲子嬉戏皆能满足;依水而建的泉塘游园,更让一片荒芜空地蝶变为城市湿地与居民住宅相映成趣的滨水游廊,推窗见绿、移步亲水成了寻常景致。如今,全市已建成73座城市微公园——方寸之地间,绿意与巧思相融,为市民勾勒出愈发多元的公共活动空间,让城市的温度藏在每一处转角的生机里。
桥西广场微公园
江源广场微公园
建设前后的泉塘游园
水环境干净惬意,街道绿树成荫,小区绿意环绕,自1985年撤县设市以来,在城市“向美而行”的道路上,醴陵的“绿色底蕴”更显厚重。1986年,醴陵建成区绿化地面积仅15.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6.8公顷,覆盖率11.27%,公共绿地仅状元洲2.3公顷,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0.29平方米;到2024年,建成区绿地面积攀升至1180.56公顷,绿地率达38.83%,绿化覆盖面积1336.38公顷,绿化覆盖率43.96%,公园绿地面积达338.41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跃升至13.77平方米。2019年,醴陵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数字变化的背后,是醴陵对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的不懈追求。
当前,全市在城市绿化建设“增绿提质”的基础上,精心构建公园“15分钟服务圈”,先后建成陶子湖公园、仙山公园、寨子岭公园等综合性公园,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将陶瓷文化等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园林景观,构建起独具魅力的城市绿色空间;渌江书院、李立三故居、状元洲文化公园等专类公园全面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彰显城市底蕴的“文化名片”;以“绣花”精神精益求精布局的微公园,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绿化覆盖,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自然之美,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四十载生态耕耘,不仅重塑了城市风貌,更深刻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精心打造的高品质绿色空间,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每一处公园、每一条绿道,都生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让绿色和谐、亲近自然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四十年沧桑巨变,从“忧居”到“优居”,从“浊水”到“清流”,从“零星绿”到“满城春”,醴陵正以更温暖的底色、更丰富的内涵,迈向更高品质的宜居未来,站在撤县设市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一幅更加美好的五彩醴陵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