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一步一个脚印”到“高铁时代”,看醴陵40年交通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从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出行靠走”到“抬脚上车”;从曾经的交通闭塞、偏远落后到如今的畅行无阻……撤县设市40年来,醴陵的交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交通巨变,挺起了醴陵发展骨架,也连通了醴陵百姓的幸福之路。条条道路延伸,次次交通升级,都映照着城市脉动,书写着跨越发展的时代答卷。


奋力打通“主动脉” 铺就经济发展腾飞路

图片

图片

7月29日,醴娄高速全线通车。一辆辆汽车有序平稳地通过收费入口,驶入高速。崭新的黑色柏油路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光泽,与两旁郁郁葱葱的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没通高速以前,去娄底要三个半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跑长途再也没那么辛苦了。”从业三十余年的货物运输司机王明建见证了醴陵公路的发展,“在醴娄高速上开车很平稳,又安全,对车子磨损也小。”

图片

醴娄高速东起醴陵王仙镇香水村,途经8个镇街28个村(社区),西至娄底,串联株洲、湘潭、娄底三市,全长约154.271公里,醴陵段路线总长46.62公里。“醴娄高速通车后,将与沪昆高速、武深高速在醴陵周边形成一个高速公路‘环城圈’,不仅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效率,更以交通升级为支点,间接推动了城市品质的提升。”醴陵市交通运输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志军介绍,醴娄高速全线通车后,缓解了沪昆高速株洲至娄底段交通压力,完善了湖南省高速公路网络,提升了湖南省区域优势,也加强了湖南与长三角、云贵地区的经济联系。

撤县设市40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醴陵百姓出行更便利,货运物流更便捷,地方经济也迎来了新发展。

2006年,湖南安迅物流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迅物流”)在醴陵成立,该公司业务涵盖国内集装箱铁路运输、铁水多式联运、中欧班列、国内汽车运输、仓储服务等多个领域。

图片

“当时公司选址在醴陵的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了醴陵不断完善且日趋成熟的交通网络。”安迅物流总经理助理潘硕麟介绍,浙赣复线强大的货运能力、醴潭高速的预期通车,以及“公铁联运”的基础设施雏形,都为陶瓷出口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通道。

伴随着醴陵近年来交通的持续发展,安迅物流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公司全年集装箱运量仅2万余标箱;2024年达到20余万标箱,短短14年间增长了10倍。客户数量也从成立初期的20余家陶瓷企业,扩展到如今涵盖陶瓷、电子、家具、化工、农产品等多个领域的300余家客户。

图片

在醴陵南货运站,正面吊挥舞着巨大的“手臂”搬运集装箱,一辆辆叉车在列车旁往来穿梭。一个个满载陶瓷货物的集装箱正通过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进入盐田专用线连接码头,出口至欧美国家。

“我们运输线路从最初的几条短途线路,发展到如今覆盖全国大部分主要城市以及部分国际线路的庞大网络,使我们物流运输的灵活性和通达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我们构建了以铁路为核心的高效多式联运体系,通过实施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创新模式,显著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潘硕麟介绍,他们为醴陵陶瓷企业提供的出口物流服务,运输量从2015年的每年5000标箱增长到2024年的每年3万标箱,业务量翻了6倍。“交通条件的改善也让我们的运输时效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降低了货物在途的库存成本和损耗风险,也让客户缩短交货周期,提升了商业信誉。”

图片

翻开历史的书籍,醴陵的交通发展早已埋下了种子。1903年,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萍醴铁路建成通车,醴陵阳三石火车站成为湖南首个火车站;1905年,醴陵株洲段通车,改称株萍铁路;1937年,株萍铁路(萍醴铁路前身)并入浙赣铁路,成为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1966年,醴浏铁路全线贯通,正式营运;1973年醴茶铁路正式通车,2015年客运线停运,2020年恢复客运运营;1995年,赣电气化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醴陵新火车站启用。醴陵火车站迁至国瓷南路,阳三石老站更名为醴陵东站(2014年改称醴陵南站),转作货运用途;2007年,醴陵火车站由广铁集团株洲车务段成建制划归南昌铁路局宜春车务段管理。2019年,醴陵火车站再次整体划入广州铁路局管理。2024年8月,“醴陵号”铁海联运班列从广铁集团株洲车站醴陵南站成功首发,班列时速120公里,全程仅需12小时,解决了陶瓷制品运输的难题。

四十年里,醴陵境内铁路建成总里程为103公里,其中沪昆髙铁里程为35公里,浙赣铁路里程为36公里,醴茶铁路里程为32公里,途经13个镇(街)42个村。

四十年间,醴陵高速公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图片

1995年,省内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莲(花冲)易(家湾)公路竣工通车,提升了醴陵交通枢纽地位;2007年,沪昆高速公路湖南醴陵至湘潭段正式通车;2012年,浏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9年底,东城大道正式通车;2023年,平汝高速隆兴坳互通通车;2025年,醴娄高速建成通车。

图片

现在,立足“湘东交通门户”的城市定位,醴陵统筹开放畅达的对外运输格局、高效便捷的市域交通格局,构建完善的内部公路网络,形成“四纵六横”(G106、S204、东纵线、西纵线,S104、S532、G320、S329、S330、S327)“四高四铁”(沪昆高速、平汝高速、莲株高速、醴娄高速,沪昆高铁、浙赣铁路、醴茶铁路、长赣铁路)“一港一航一机场”(醴陵港、渌水航道、通用机场)干线网的大骨架立体交通网络,醴陵实现各区域5分钟上干线、10分钟上高速、50分钟到机场。

铁路和高速公路,寄托着醴陵人民希望的交通大枢纽,是与醴陵美好明天相连的交通大动脉。


全力修好“幸福路” 畅通乡村振兴快车道

铁路与高速公路打通了城市间的“大动脉”,农村公路作为“毛细血管”,则将交通红利从城区延伸至田间地头。

图片

前不久,均楚镇青山村桃形李基地开园,一颗颗脆甜多汁的桃形李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专程前来观光和购买的游客。“道路通了,环境好了,村里的产业收益也越来越好啦!”站在修好的柏油路边,村民们望着满载果蔬的货车平稳驶远,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青山村有如今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从这条路开始的。”均楚镇青山村党委书记乐建军回忆,过去,贯穿全村的唯一道路是一条“三步之内难见平地”的烂路。2022年,青山村完成“白改黑”,将村道加宽至6米,新铺上了柏油路,加上特地规划的三条标线点缀,这条路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彩虹路”。

图片

“今年一共种植了150亩的桃形李,产量有4万多斤,收入达到40多万元。”乐建军表示,如今,这条路畅通无阻的农村公路已成为青山村的“致富路”“幸福路”,它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也推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图片

在白兔潭镇山水村,一条崭新的长马公路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蜿蜒穿过村舍、水塘、稻田,向着大山深处延伸。作为山水村主干道,长马公路是村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于2024年顺利完成提质升级。公路全长6.3公里,路面宽度拓宽至8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以前这条路坑洼不平,十分难走,如今修得如此宽阔,让我们畅通无忧。”村民钟力感慨。

现在,白兔潭镇“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交通四通八达,干道路、村社路、产业路、入户路,路路连通,干净整洁。道路改造美化了村庄“面子”,优化了生活“里子”,扬尘泥水减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醴陵公路总里程为1684.21公里。不仅国道、县道等干线里程少、标准低,农村更是鲜有硬化道路,路面多为烂泥路或石子路。修建一条平坦宽阔的农村道路,是无数村民最大的梦想。“那时候交通条件很差,道路基本全是泥巴路,只能靠脚走出去。从乡下到镇上,要花几个小时。”回忆起四十年前交通经历,老一辈的醴陵人感慨颇深。

1993年,醴陵开展农村义务修路大会战,新修村道118条,总长317.7公里,乡道路基加宽到4.5米以上;1999年,全市37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2003年,“361”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县市1小时、醴陵1小时”快速公路交通圈基本形成;2019年,醴陵全部完成村村通水泥(沥青)路;2022年,醴陵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行动,一年后,辖区农村公路面貌焕然一新,新改建农村道路达1100公里。

图片

2024年,我市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10公里、安防工程353公里,东纵线、东沈线建成通车,跨醴茶铁路立交桥等项目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总里程为5126.4公里,其中县道536.21公里,乡道584.56公里,村组道4005.63公里。

40年,从路不通到路路通,从泥巴路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柏油路,一条条安全畅通、洁净美观的农村公路,已成为醴陵田野、山间流动的优美线条。农村路网结构的不断完善,助推醴陵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跑出“加速度”,也让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乡间道路上不断延伸。


精准打通 “通勤圈” 铺就民生幸福提升路

图片

2014年9月16日,沪昆高铁醴陵东站正式开通,醴陵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四季轮换,因高铁的呼啸而至,醴陵迎来了交通发展的“蝶变时刻”。

恒达烟花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烟花、焰火燃放、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烟花生产企业。“高铁没通车前,我们前往外地谈合作,在通行上就需要花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 恒达烟花经营部长江武谈及高铁的变化发展深有感触,“高铁通车后,一切都大不一样了,现在去一趟外地,时间上缩短至1-3小时就能到达。”

图片

“高铁开通后,我们的业务量也有明显提升,占公司新增业务量的30%以上。”江武说,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公司与外地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更频繁、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同时,对于现有外地客户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以及关系维护,也能做得更及时、更深入。

高铁让各地企业往来频繁,醴陵陶瓷企业得以展示精品、生产流程与企业文化;烟花爆竹等产业也因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增加了订单量,在商务合作中更具竞争力。高铁时代的到来,不仅拉近了醴陵和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也催化了经济交流热度,加速了醴陵经济产业发展。

图片

“周五我坐18:59这趟高铁回醴陵,仅需22分钟。周日晚上坐18:14这趟高铁回长沙。每周坐高铁通勤的日子已经过了整整6年了。”“90后”男孩王祺是乘坐高铁往返长沙与醴陵的常客。他和妻子是同学,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在长沙、妻子在醴陵,两人每月要在两地间跑几次,从那个时候起,高铁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高铁既安全舒适又便捷,从长沙回家非常方便。”王祺说,是高铁“牵”住了情缘,让他们得以爱情事业双丰收。结婚后,买房装修、迎接宝宝降临……一件件人生大事,也在无数次高铁往返中落了地。

图片

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吸引了株洲市区和醴陵的客流,同时辐射到攸县、茶陵、炎陵、浏阳等地,覆盖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沿线400万人受益。像王祺这样的“双城记”故事,随着不断织密的交通网,在醴陵与周边省市间多次上演。

图片

图片

“我喜欢在抖音上面刷哪里有好玩的地方,正好刷到醴陵的‘捡瓷器’,一搜索发现离广州很近,所以趁着周末就来了。”在广州读大学的吴同学说,点开“12306”APP发现,高铁只要3小时就能直达醴陵,她当天就和同学购好票,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高铁催生的新旅游模式,如“微度假”或“短途游”,游客们利用周末或小长假,乘坐高铁就能快速抵达醴陵,享受短暂的休闲时光。数据显示,2024年,醴陵累计接待游客110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7.3亿元。

图片

高铁的建设与发展,改写了醴陵交通格局,促进了交通、经济、旅游等各个方面的蓬勃发展,迅疾融入“半小时长株潭、二小时长三角、四小时珠三角”经济圈。11年间,醴陵东站列车从13趟跃至48趟,从2014年的3.3万旅客发送量,到2024年到发旅客200万人次,运输收入达1亿元。

四十载风雨兼程,醴陵的交通变迁,是一部镌刻在山川大地的发展史诗。从“羊肠小道”的步履维艰到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从乡村泥巴路上的期盼,到“彩虹路”上的丰收喜悦;从绿皮火车的缓慢颠簸,到高铁的平稳飞驰……每一寸道路的延伸、每一条铁轨的铺展,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联通,更是发展动能的汇聚、幸福温度的传递。

刘新文.jpg

站在新的起点,醴陵交通先行的号角依然嘹亮。那些纵横交错的道路、呼啸而过的列车,将继续承载着醴陵的梦想与希望,在湘东大地上续写新篇章。

醴陵,路在脚下,梦在前方!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