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敬是传承,归来是共创— —致醴陵一中百廿华诞与全球校友

渌水时评

最好的致敬是传承,最美的归来是共创

——致醴陵一中百廿华诞与全球校友

评论员 张 洁

渌水汤汤,百廿弦歌不辍;千年窑火,淬炼文脉之光。当醴陵一中迎来120周年华诞,这不仅是一所学府的荣耀,更是一座千年瓷城的教育寻根与未来启航。与其相伴的“校友回湘”活动,亦非一次简单的归巢,而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深情共振,一次将个体“乡愁”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擘画。

百廿根基,是“校友回湘”最深沉的精神引力。一所学校的价值,不仅在于她培养了多少英才,更在于她为这些生命注入了怎样的精神底色。承千年湖湘文化文脉,醴陵一中的百廿征程,是一部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史诗。

图片

1905年,宁调元、文俊铎等先贤在此播下“开蒙昧、作新民”的教育火种。此后,烽火燎原的岁月里,李立三、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一大批革命先驱矢志报国,317位校友奔赴黄埔军校,更有百余名英烈为国捐躯,以热血诠释家国担当。及至和平建设时期,一代代学子继续将“心忧天下,志凌青云”的基因融入血脉。从国家重大工程的科研尖兵,到乡土深处的默默耕耘者,他们以智慧与坚守,在时代画卷上留下鲜明的一中印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是“明德至善,博通仰高”的校魂,是天涯万里也难以割舍的精神脐带。

正是这共同的成长记忆、深厚的文化认同与炽热的价值追求,构成了“校友回湘”最持久、最深沉的内驱力。它告诉我们,“回湘”不只是一次归程,更是一场精神的溯源,一次与青春理想的再度相逢。

时代机遇,是“校友回湘”最广阔的施展舞台。今日之醴陵,正阔步迈入“千亿时代”,其对智慧与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从陶瓷新材料的突破到智能装备制造的升级,从花炮产业的环保安全变革到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制,从城市提质的国际视野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探索,这片热土上,有亟待破解的课题,更有无限潜力的新赛道。

图片

这为校友们提供了更多报效乡梓的契机:既可以成为产业创新的“领航员”,将前沿技术、理念带回故土;也可以担当乡村振兴的“筑梦师”,将论文写在醴陵的田野上;更可以组成城市发展的“智囊团”,用全球视野为家乡把脉开方。“校友回湘”,恰逢其时,其舞台之宽广,足以让每一位有志者大展拳脚,将个人的事业理想融入家乡的腾飞浪潮。

发展共同体,是“校友回湘”最可持续的未来路径。“校友回湘”的更高愿景,在于构建一个“校友—母校—地方”共生共荣的发展共同体。这意味着,它需要超越单次的项目合作或情感联谊,建立起长效、深度、制度化的联结机制。地方政府倾力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服务,从项目对接到政策落实到生活安居,提供全链条保障,会让校友真正感受到“回醴陵,就是回到了家”,在这里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合作模式,例如共建产学研孵化基地、建立“校友导师库”等,让校友资源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是智慧、人脉和持续创新的源头活水。

图片

对于母校醴陵一中而言,校友的回归更是滋养其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视野和资源,将为在校学子点亮前行的灯,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百廿光阴,流淌在血脉中的是渌水情缘;千年窑火,淬炼于风骨中的是初心永恒。今日的一中,以百廿沉淀积蓄腾飞之力;此时的“校友回湘”,以时代机遇开启无限可能。

我们期待,广大校友能循着母校的呼唤,踏着时代的节拍,回到这片梦想启航的热土,共同执笔,为湖南、为醴陵的明天,续写新的璀璨华章。我们深信,最好的致敬是传承,最美的归来是共创!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