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醴陵,瓷博会现场人流如织。在琳琅满目的瓷器间,一位儒雅的中年人,专注地欣赏着一件釉下五彩瓷瓶。他就是上海知名设计师张宏儒,此次特意从上海赶回家乡,赴这场陶瓷之约。“这是第八届瓷博会,我至少来了五届。”张宏儒微笑着说,目光中满是亲切。
他说,这是后来才懂得的珍宝
其实,张宏儒对家乡陶瓷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我们小时候,不是瓷厂子弟,对釉下五彩瓷并不熟悉。”他坦言,童年时对这件家乡瑰宝印象模糊,“反而是离开家乡上大学后,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归乡,才在博物馆和商店里真正认识了它的价值。”
这种“离开才懂得”的经历,让张宏儒深刻意识到家乡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设计师,他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醴陵一中青云书院图书馆的设计中。2023年,青云书院获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我用了好几种陶瓷元素,就是想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了解家乡的文化瑰宝。”他说,“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里。”
瓷博会,是一座小城的文化盛宴
漫步在瓷博会展厅,张宏儒评价着这场盛会:“这里纯粹是陶瓷的世界,让人能够沉浸其中。”更让他赞赏的是瓷博会的人文氛围。“参展方的专业素养与大城市接轨,很多创作者亲临现场,整个展会充满着文化气息和美感。”在他看来,瓷博会已不仅是商业展会,更是醴陵的陶瓷文化节,凝聚着这座小城的精气神。张宏儒特别强调瓷博会的开放性:“有全国各地的陶瓷,甚至还有一些国外的作品。这种交流非常重要,文化不能固步自封。”
瓷博会精美的醴陵瓷器
艺术无界,陶瓷为媒。张宏儒分享了一段温暖回忆:几年前在瓷博会上,他结识了来自台湾的陶艺家陈老师和谢老师,相谈甚欢之下不仅购买了作品,还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他去台湾旅游,陈老师亲自驾车带他参观莺歌陶瓷产地,拜访当地陶艺家。“因艺术结缘,这份情谊特别美好。”张宏儒感慨道。
家乡醴陵,是永远温情的记忆
谈及家乡,味蕾的记忆总是最先苏醒。问及最爱的家乡菜,张宏儒不假思索:“家常鳝鱼和原汁羊肉。”他笑着解释:“全国只有醴陵的鳝鱼是这种味道,即便到长沙也吃不到。醴陵羊肉的做法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闭着眼睛一尝便知—这是家乡的味道。”这些独特的味道,连同醴陵的山水与文化,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成为无法割舍的乡愁。
张宏儒此次回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参加醴陵第一中学“校友回湘”暨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作为校友,张宏儒的言语间满是温情:“我们在上海的校友会早早就开始预热,大家满怀期待地准备着这次回归。”从醴陵一中毕业多年,张宏儒仍清晰记得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很快乐,都是美好的回忆。”他说,家乡的无形滋养,塑造了他的审美与品格,也成为他创作的不竭源泉。“这些刻在血脉里的东西,会随着我们走遍世界,也会不断召唤我们归来。”张宏儒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