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10月3日,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校友回湘”暨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聚,一次教育情怀的共鸣,在这所百年学府上演。
校园内欢声处处、笑语盈盈,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重返醴陵一中,共叙青春岁月,共话母校发展。他们中有高校教授、科研骨干,也有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与几位校友进行了深入交流,聆听他们与一中的故事。
长江学者、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龙花楼
我是醴陵一中1989届学子,离开母校已经有30多年,这次最大的感触就是母校变得更加漂亮了、底蕴也更深厚了。古木参天,绿荫浓密,校园建筑古典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交汇。
回想当初,是老师们的严格要求,让我戒掉自满和浮躁,在后来的治学路上踏实奋进;是母校赋予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支撑我跨越了科研路上的每一道沟坎。
如今,看到母校的发展稳步向前,内心由衷地感到高兴,愿新一代的一中学子,在平凡的起点上追求卓越,在人生的关键处把握机遇,以母校为人生支点,用知识改变命运,以智慧报效家国。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吴飞翔
回到熟悉的校园,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化学老师吴月华的“决心一定,就要拼命”,教我们要有决断的魄力,敢拼命任事;数学老师姚蕾的“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负责,要有凭有据;英语老师汪建群对我说“身兼职责,就要有担当”;语文老师宋智勇上的高中第一课《雨中登泰山》,让我们在青云山上见到了陶渊明一般的自然洒脱。毕业这么多年来,“诚、勇、刚、毅”这四个字我一直铭记于心。
一个月前,我与北京大学古植物学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历史生物学》)发表了沩山镇附近的醴陵拟铁线蕨(Adiantites lilingensis),用第一个以醴陵命名的远古生命,贺献醴陵一中建校120周年。
如今,看见自己的老师头发花白,年轻的学弟学妹朝气蓬勃,看见各行各业的校友为学校发展献策出力,回望母校120年的辉煌历程,衷心地为一代代一中人的努力而感动,更以身为一中人而自豪。
湖南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邓颖玲
我是1984年从醴陵一中毕业的,每次回醴陵都会到母校来看看,所以亲眼见证了一中多年来的变化。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学条件越来越优,这正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托举。
一中三年的求学时光,留下了太多宝贵回忆和真情。在高中同学群里,91岁的肖崇南老师仍在惦记着因身体原因不能重逢的遗憾;在校园里,再一次见到了教导过我们的王启云老师,内心真的无尽感动。正是在他们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言传身教下,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如今,当我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又站在母校的三尺讲台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
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瞿帅伟
我是醴陵一中1999届的学子,回到校园,参加的每一个活动、体验的每一个环节、参观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了母校的热情和用心。当看到母校把每一届学生的毕业照制作成照片墙,我们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去合影留恋,感觉特别有纪念意义!
作为一名从乡下中学考进一中的孩子,真的很感谢高中两位班主任贺勇和彭礼强老师对我的帮助,让我深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引路人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同一中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分享了一些个人的经验,也想让他们了解到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和基础教育之间需要搭建更多桥梁,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
“时光放映厅”前,校友们驻足寻找当年的毕业合影;教室里,他们再次坐回熟悉的课桌;瑞渌池畔、老樟树下,旧日记忆扑面而来……
百廿风雨,初心不改;薪火相传,再续华章。一代代一中人带着母校赋予的精神底色,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当他们重返母校,不仅是追忆青春,更是为母校的未来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