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饭”到底是什么饭?你吃过吗?

醴陵市沩山镇有一处正在全力打造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沩山古窑。有印象沩山古窑是2000年以后才声名渐隆的,随着前来探古寻幽的人越来越多,沩山豆腐、沩山糯米饭等以前陶瓷工人和现今当地群众日常食用的美食同步爆红,一时间食客如云。小编随朋友N次前往打卡,感觉尤其是那软糯糯、香喷喷的糯米饭,的确挑逗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图片

沩山糯米饭的做法是,将本地产的“毛糯子”洗干净,浸泡2至3个小时,然后将铁锅架上柴火灶,再往锅里放上土法炼制的猪油。同时,将糯米、黑豆、板栗和芝麻等主辅料先下锅翻炒,等到糯米与其它食材结球成团后,再加入山泉水盖上锅盖。紧接着来上一灶猛火,最后转为小火慢焖。一边听着锅子里“滋滋”的锅巴生声,一边忍受二十来分钟越来越浓烈的香味诱惑,这一份男女老少都喜爱的糯米饭,就可以欢快地安抚我们的舌尖和胃袋了。

图片

第一次去沩山吃糯米饭的时候,小编就有一个疑问埋在了心底:这不就是枫林镇那边被称之为“táo”饭的美食吗?主食、配料、烹制工艺都是一样,但是为什么北乡片会称为“táo”饭呢?“táo”具体又是哪个字呢?

带着这个疑问,小编请教一些“本地通”、还查阅一些地方文化资料,但是都没有找到标准答案。有人解释,可能是“稠”饭,醴陵话“稠”“táo”两个字音相近,讹传成“táo”饭。但是,“稠”饭盛行在北方,它没有炒制程序,是干湿软硬度介于粥和饭之间的一种食物,根本不是“táo”饭。也有人说,“táo”饭可能就是来自客家的“桃”饭。但一查制作工艺,粤东桃源饭是用糯米混合上陈皮、橘饼、冬瓜条等干果蜜饯蒸熟而成,妥妥的就是我们醴陵酒席上常用的甜食——八宝果饭。两种解释都对不上号,“táo”饭之谜仍然困扰小编。

图片

图片

2010年8月,醴陵陶瓷考古有了个惊天发现:因为修建岳汝高速,在枫林镇唐家坳村,发掘出了两座完整的宋元青白瓷窑,出土器物上万件。产品以青白瓷为主,有碗、盏、盘、碟、杯、壶等,另有青瓷、酱釉瓷、黑釉瓷等,品种丰富,烧制工艺非常成熟。根据初步判断,该窑早至北宋庆历(1041年)、宣和(1119年)年间,可将醴陵制瓷史从清雍正发源又向前推进了700年。当然,8年后茅家岭古窑址的考古新发现,又将醴瓷历史前推到了五代时期。

图片

图片

巧的是,小编的老家就在枫林镇唐家坳村。古窑址发掘出来后,立即勾起了我对陶瓷生产的儿时记忆:老家对面有个水流推动的碾瓷泥工坊,还有个做粗瓷的小厂,附近的小路上有很多的碎瓷片,以及耐火材料残片,还有“吱吱”叫的送碗独轮车。出村口沿醴官线前行1公里左右,就到了“五石窑前”(现在称五石村)。现在想来,枫林镇和沩山镇一样,历史上就是醴陵陶瓷生产的一方重镇了。联想到糯米饭在沩山陶瓷工人中盛行,那同样窑火蚀天的枫林镇,“táo”饭是不是就是陶瓷工人喜食的米饭,而称为“陶”饭呢?

有了新答案,还需要去求证。小编走访许多老人,他们告知,糯米饭确实是很多陶工干活时的“标配”。因为糯米本土种植,取材方便。并且,它亦饭亦菜,可咸可甜,取与芋头、腊肉等搭配,就成了我们现在的“盖码饭”;如与黑豆、板栗、红枣等搭配,就成了一道充饥的好点心。它也不像在家吃的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一般都需要配菜吃。而糯米饭携带方便,甚至不用筷子,手捏着吃都行。外出砍柴、挖瓷泥、装窑、送瓷装船,带一碗糯米饭就可以出门了,食用起来方便营养又饱腹。

图片

这样看来,糯米饭这个风靡全国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美食,尽管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无外乎用蒸和煮两种烹饪方式制作。而醴陵的糯米饭,它采取的是醴陵最拿手的“炒”制,再辅以焖煮方式形成,并且是依托高度繁荣的陶瓷产业而衍生出的一个独特变种,为的是更好适应陶工们的生产生活。想来,糯米饭被北乡人称之为“陶饭”,也有了几分可信度。

“陶饭”的由来是非对错,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小编留言互动。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