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40年GDP增长140倍!醴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

四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加速崛起的醴陵而言,却承载着沧海桑田巨变的分量。

图片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醴陵撤县设市,同年8月15日,醴陵市正式挂牌,成为全国首批县级市。撤县设市释放的巨大自主权,牵动政策资源、行政效能、城市功能的深刻调整。城市能级的提升,也为醴陵赋予了全新的发展视野与使命担当。

四十年风雨兼程,醴陵化茧成蝶。地区生产总值从1986年的6.8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52.6亿元,增长近140倍!醴陵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473元攀升至2024年的48845元,实现百倍突破!这一惊人跨越,正是醴陵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飞速跃升的有力见证。

传统产业的传承与革新

从“县”到“市”的一字之变,释放的是政策红利与发展动能。对醴陵而言,这份动能首先注入了陶瓷、烟花两大千年产业的血脉。

1985年,以永胜、群力、国光等为代表的国有陶瓷企业仍是产业中坚。彼时,醴陵一直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生产生活用瓷和国家宴会瓷、国家陈列瓷、国家礼品瓷。同时,醴陵釉下五彩瓷还远销海内外,并进入联合国总部,为中国陶瓷赢得了国际声誉。

图片

随着市场经济的洪流奔涌而至,国有瓷厂逐步淡出舞台,产业传承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了民营企业手中,华联、陶润、新世纪等企业“百花齐放”。

图片

“这条当时可以称作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每天可生产6万件左右的瓷器,产品生产速度较传统提升了三分之一。一件瓷器,从泥料到烧成,7个小时就可完成。”2018年5月,华联瓷业玉祥一厂建成投产中国首条采用全国产设备的“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开创了国产陶瓷智能制造的先河。

图片

1994年成立的华联瓷业,聚焦大陶瓷产业,构建起日用瓷、艺术瓷、电瓷和特种陶瓷四大体系,拥有“华联”“红官窑”“火炬”三大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已成为中国日用陶瓷领军企业。2021年10月19日,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首发上市,揭开了醴陵陶瓷产业、醴陵经济发展的崭新一页。

据了解,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醴陵陶瓷的智能化生产已成规模效应。

图片

“对比传统生产线,这里是研发创新高地、智能制造孵化基地,还能做工业旅游。”陶润实业、陶润会总经理王智永告诉记者,今年3月,醴陵陶润实业陶润会二期工程创新智造中心的第一炉陶瓷开烧。“我们有3座全自动化窑炉,每座10立方米的容量单次可装载5000个杯子,全年预计产值达5000万元。”

时代发展的动能,不断驱动着陶瓷行业领域深刻的“智变”。近年来,醴陵已有华联、陶润等近100家陶瓷生产企业累计投入近4亿元进行了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引进安装近1100台(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

不止于日用瓷智能化的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新发展同样熠熠生辉。2022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新增的《欣欣向荣》《惠风和畅》瓷板画,出自醴陵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2024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板“塞尔维亚风光”、赏瓶《古路新韵》先后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从国家级殿堂到国际舞台,醴陵艺术陶瓷尽显传统技艺的时代活力。

图片

电瓷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一块瓷泥裂变出超千种产品,并成功攀登电力装备的“珠穆朗玛峰”——特高压。2021年11月15日,国家电网“十四五”首个特高压工程——南昌至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长沙变电站竣工。在这个变电站内,变压器、避雷器等主要设备装配的瓷绝缘子,都是“醴陵制造”。要知道,中国首个特高压工程启动时,高端绝缘子几乎全靠进口。而如今,醴陵电瓷已覆盖电站、线路用瓷等全领域,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更建成我国首个出口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从“跟跑”到“领跑”,醴陵电瓷用实力改写了全球行业格局。

图片

智能化不断向前、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绿色化转型也在同步推进。

2005年,醴陵成为湖南省首个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县级市。“煤改气”工程依托西气东输醴陵分输站,推动通气区内128家陶瓷企业完成窑炉改造,年减少能耗30.5万吨标煤,节约能源成本1.12亿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环保基础。

2017年,国家电网醴陵公司以正阳精密陶瓷为首家试点单位,实施“电代气”工程;2021年,醴陵市成功入选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开发了光伏电能、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资源。从“煤改气”、“电代气”,再到“绿电替代”,醴陵陶瓷节能降碳一步步迈上了新台阶。

图片

四十年,醴陵陶瓷产业完成了从国有主导到民营活力迸发,从手工制造到智能引领,从单一品类到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等多元突破,从高耗能到绿色低碳的深刻蜕变。

同样作为醴陵支柱产业,花炮领域的发展也成绩斐然。

图片

在浦口镇赖吉昌非遗馆,飞檐下的爆竹展品诉说着百年荣光。1882年,赖氏先祖赖吉昌以卓越品质惊艳湘赣爆竹交易会。如今,第四代传人重振的“赖吉昌”,已发展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企业,拥有3家子公司、近800名员工,年产值3.5亿元,实现从百年商号到现代企业的华丽转身。

图片

“40年来,醴陵烟花爆竹产业从传统作坊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我们也积极推动机械化生产、人药分离技术,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赖吉昌公司总经理陈桔香介绍,作为“国家标准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赖吉昌建立了爆竹行业企业内控标准31项,实现产品全流程可追溯。

图片

醴陵花炮的智造升级浪潮正澎湃涌动。2024年4月30日,科富花炮实业有限公司和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签约,科富花炮鞭炮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启动。该生产线分为插引、装药、中转、结鞭和包装五个车间,占地10亩,每小时能生产100万枚红炮。“通过我们大半年的研发,插引关键设备已经突破,爆竹智能化工厂,将有可能形成历史性跨越。”湖南科富烟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留辉说。

图片

今年4月21日,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ISF)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召开,来自全球烟花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齐聚醴陵。在为期五天的展会期间,学术交流活动与合作洽谈会同步开展,专业展会与精彩焰火展演相互交织,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烟花行业的饕餮盛宴。

数据印证着产业升级的力度。1986年,醴陵花炮总产量119.3万箱、产值17709万元,到2024年,这两个数字已跃升至7937万箱、206亿元。40年来,醴陵始终坚守特色产业,逐步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小作坊”到“标准化”,从“高风险”到“智能化”,传统产业完成了脱胎换骨。

新兴动能的破土拔节

撤县设市的赋能效应,不仅深刻重塑了醴陵的传统支柱产业,更如同播撒下多元创新的种子,让新兴产业在这片热土上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

来到湖南恒凯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齐的工位、明亮的环境、精密的设备让人眼前一亮。“光模块对洁净度要求极高,无尘车间保障了器件性能稳定。”恒凯通总经理运营助理唐华瑞介绍,工人们正在生产的产品是光纤连接器。

图片

恒凯通于2005年在深圳创立,响应醴陵“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于2014年落户醴陵泗汾。“选择落户醴陵,除物流优势更离不开政策温度,通过科工信局专项对接,持续为企业输送创新类项目资源,累计获政府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数百万元。”唐华瑞说。

图片

图片

得益于政策支持及良好营商环境,企业9年内完成三次产业升级:2020年建成器件无尘车间;2021年进军新能源配套领域;2024年光缆生产线扩至8条,MPO生产线扩至2条。“新车间和实验室的投用,标志着我们核心竞争力质的飞跃。”目前,恒凯通已从光纤连接器生产商,成长为涵盖光无源器件、光通信设备、新能源配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达1.5亿元。

“市”的建制为醴陵打开了资源配置新维度。行政审批权下放和地方立法完善,醴陵得以量身定制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与服务。正是这种优势,吸引了恒凯通等行业巨头落户醴陵并持续增资。

“我们和西班牙卡夫、热力能源、德国西门子三家单位,达成了全面的战略合作,目前接到了8000多万订单。”走进位于醴陵经开区的时代金属生产车间,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物料叉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企业副总经理周剑波介绍,过去,他们专精轨道交通零部件生产。2018年,企业瞄准轨道装备检修市场和路外市场开拓全新赛道,从产品配件生产商转型为系统集成商,由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

图片

“每年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7%,持续试制新产品、拓展产品多样化。”周剑波介绍,如今企业业务范围已拓展至通讯、电力、智慧港口、3D打印、航空航天等多个前沿行业领域。

图片

奔赴新赛道,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企业不仅将国内外专家工程师请进来传经送宝,还派干部职工走出国门学习交流、开拓眼界。2022年,时代金属与湖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达成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智力引擎”。

图片

“专家团队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增强了核心竞争力,还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周剑波介绍,2024年,时代金属专家工作站成功构建了覆盖整个生产区的监控与网络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形成了全工艺流程智能化核算与监管机制,并编制了完整的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规范;全面打造了冷却器产品“智视数检”品控平台。

醴陵城市能级的提升,推动了更完善的创新要素集聚。市级层面更强的协调能力,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了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并能够更有效地争取和整合上级科技资源与项目支持,为本土创新型企业,提供了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升级迭代的肥沃土壤。如今,服饰产业园一期全面竣工,碲化镉发电玻璃项目正式投产,电子信息、防水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蓬勃发展,共同构成了醴陵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格局。

节会经济与城市IP的同频共振

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城市注入硬核实力,而节会经济的繁荣则让醴陵的城市品牌愈发鲜活。

2015年3月26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开幕,揭开了醴陵节会经济的序幕。彼时,这个以“中国醴陵・瓷彩天下”为主题的展会,承载着醴陵“千年瓷都”重塑产业品牌的期待。

图片

为了办好这场“首秀”,醴陵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场馆建设、展区布置到嘉宾邀请、宣传推广。10天展期里,陶瓷艺术城累计接待参观者约30.3万人次,招商推介会签约合同引资近40亿元。数据虽亮眼,但收益主要集中在陶瓷行业。“当时大家对节会的理解还停留在‘搞活动’层面。”亲历首届瓷博会的老商户回忆,展会期间生意虽有起色,但远未达到“火爆”程度。

图片

图片

然而,正是这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为醴陵积累了办节经验,更埋下了“以节兴城”的种子。如今,瓷博会已办到第七届,而2025年上半年的醴陵,更是成了节会的舞台,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ISF)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第三届醴陵炒粉节、第二届龙虾啤酒音乐节……一场场特色节会在醴陵轮番上演,不仅激活了消费市场,更让“醴陵IP”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城市能级提升的生动注脚。

图片

图片

节会带来的“流量红利”,正实实在在转化为发展动能。2025年5月1日至5月3日,第三届醴陵炒粉节活动现场总人流量达96.6万人次,五一小长假5天,醴陵共接待游客135.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9亿元。

图片

节会的人气,直接反映在酒店预订数据与市场热度上。今年五一期间,醴陵酒店市场迎来客流高峰,各大酒店入住率均达95%以上,多个热门时段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4月中旬起客房预订量就开始激增,酒店198间套房在花博会和炒粉节期间每天都是满房状态。”醴陵瓷谷负责人孙建新介绍,为应对客流高峰,酒店提前半月启动预案,增派人员。

图片

节会所形成的消费拉动效应,也体现在餐饮行业。“今年炒粉节期间客流量比平常多一半,我们的营业额提升了50%。”一江两岸街区以醴相待店主刘天志介绍,“新增客户来自长株潭一日游、两日游客群及学生群体。高峰期甚至无法打烊,以确保游客随时能品尝地道醴陵味。”

图片

图片

这份热度蔓延全城,知名餐饮店皆门庭若市。不论是开在网红打卡街区的“以醴相待”,还是藏在巷子里的“聂姐餐馆”都一座难求。“节会经济短期带来营收,长期则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式。它引入新客群,拉动消费,更倒逼住宿、餐饮等行业升级设施与服务。”孙建新分析道。

成功的节会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现在,“捡瓷器、吃小炒、玩烟花”已经成为醴陵城市IP。而节会带来的“反弹性消费”延伸出一系列链条,外地游客在醴产生的住宿、餐饮、交通、文创及其他消费,深入城市商业末梢。醴陵用十年时间证明,节会经济的真谛,不在于一时的热闹,而在于通过持续培育,让城市品牌深入人心,让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良性生态。

图片

撤县设市以来,醴陵的发展势能清晰投射在全国百强县的进位轨迹上。2011年,醴陵首次挺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排名第98位。此后一路跃升,2015年第82位,2017年第56位,2024年已高居第32位! 一年一个台阶,步履铿锵。

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是最坚实的基石。根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醴陵第一产业占比8.4%,第二产业占比54.9%,第三产业占比36.7%,三大产业结构已从“一二三”优化为“二三一”。手工制造正迈向“智能智造”,服务业从幕后走向台前,电子、玻璃、文化创意等“新动能”持续壮大,醴陵真正实现了县域经济的提档升级。

从6.82亿到952.6亿,近140倍的跨越;醴陵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473元到2024年48845元的百倍飞跃,是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创新活力的蓬勃涌动,是百万醴陵人的奋斗答卷。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新兴引擎的强势崛起、节会经济的火热出圈、城市IP的深入人心,共同勾勒出一座县域经济强市的清晰轮廓。

未来,醴陵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用更坚实的脚步,书写县域发展的崭新篇章。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