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场丧事省下2万元,醴陵这个村真有一套!

一千多年前,欧阳修以青石为纸,在《泷冈阡表》中刻下“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的箴言。意思是父母死后祭祀再丰盛,也不如趁他们在世时作微薄的奉养。石碑穿过风雨,将孝道的重量从北宋汴京一路驮至湘东大地。

千年后,醴陵市白兔潭镇汆溪村,用一场静默的“孝道觉醒”,让这句古训在澄潭江的波光里泛起涟漪——当驾鹤的喧嚣化作床前的热粥,当嘈杂的锣鼓归于月下的陪伴,一个村庄用最朴素的答案,叩响了新时代的文明回音。

图片


从“面子工程”到“里子变革”

走进汆溪村,整洁的柏油路串起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村口凉亭下几位老人正闲聊:“现在办白事省心多了,不用借钱撑场面,省下的钱能供娃读书!”不远处,“厚养薄葬新风尚,丧事简办是美德”的标语赫然在目,道出村庄的治理密码。

图片

图片

不久前,汆溪村一名老人逝世后,亲朋好友为其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酒席烟不超过30元一包,酒不超过100元一瓶,为主家省下了2万多元。“长辈健在,你不孝顺,等老人过世后,摆再大的排场,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毫无价值。”这种丧事从简的做法,受到其他村民称赞。

在农村,婚丧嫁娶是大事。汆溪村距白兔潭镇小城镇中心不足一公里,东北与浏阳大瑶镇毗邻,东南与江西萍乡上栗接壤,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受传统观念和民俗影响,农村宴席讲排场、摆阔气、要面子一度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有条件的家庭“讲排场”,条件一般的家庭想方设法“挣面子”。长此以往,“吃酒水”竟也成了一种负担。

“到你这里,突然没有金六福的酒和和气生财的烟了,大家会怎么想?”这些年,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大操大办过来的,虽然村民心里早有想法,但碍于面子,谁也不愿做第一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多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在总书记看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2019年,汆溪村党总支书记张申年对每一户村民下发了一份关于实施村规民约的问卷调查,充分征求民意,“床前孝子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对于白喜事,大家都苦于大操大办久已,所以问卷调查一发下去,80%以上村民都同意村规民约的实施。”有了群众的支持,汆溪村经过初拟草稿、反复修订、审定、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等过程,在2020年出台了《汆溪村村规民约》。

图片

图片

在《汆溪村村规民约》中,移风易俗的内容和要求占据了重要篇幅,其中更以“乡风文明”篇章最为突出,倡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实行红白喜事报告备案制。

标准有了,谁来当第一人?2021年8月,汆溪垅组刘起金、刘起东母亲病逝,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白事仪式简化为一天,酒席不超过20桌,随礼金额也有了明确限制——左领右舍不超过200元。烟酒标准同样严格控制,送葬上山不再分发香烟,也不再邀请龙灯、广乐队表演。“村里有了统一规定,家家户户一个样,大家就没了攀比心。”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推进移风易俗,每家都是受益者。

图片

图片

到今天为止,汆溪村殡葬改革已经坚持实行5年多了。“以前丧事办得不隆重,就会被骂没孝道,为了图排场、挣面子。现在,大家不再讲排场,看重的是生前谁对长辈有孝心。”“村里已经没有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了!”村民们谈及丧事简办的移风易俗新风尚,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从“逝后风光”到“床前温暖”

汆溪村在推行殡葬改革的同时,更加鼓励人们在亲人在世时多关心、多陪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孝”字不再刻在墓碑上,而是写在热腾腾的饭菜里、深夜搀扶的手臂上。

黄小伟是汆溪村一名普通家庭妇女,也是村里评选出的“好婆媳”。走进黄小伟的家,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地面洁净如新,茶几桌椅摆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黄小伟忙碌的身影在堂前屋后厨房里来回穿梭。最近,黄小伟更是异常忙碌,儿媳妇冯小芳三胎出生不久,除了照看两个上小学的孙儿,她还要兼顾着照顾儿媳妇冯小芳。

图片

图片

对很多家庭来说,婆媳关系很难处理。可对于黄小伟和冯小芳来说,婆媳俩关系融洽。“自从我结婚到这一家来,我婆婆对我像亲闺女一样。我和老公也忙,家里的事情婆婆都操劳好了,孩子生下也再没有操心过,都是婆婆带大的。我的朋友都很羡慕我有这么一个好婆婆。”婆婆的付出,冯小芳看在眼里。每次和婆婆外出,大家看到的都是母女和睦的情景,逢年过节和平时,黄小伟和老伴添置衣服都是媳妇买的。冯小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样好婆婆哪找去?不疼她疼谁!”

孝老爱亲的典型,不只黄小伟一家。村民江孝辉倾心尽力照顾90岁老母亲古淑兰的事迹,在汆溪村周边也传为美谈。清晨5点,江孝辉家的灯已亮起。他轻手轻脚为90岁的母亲古淑兰擦身、喂药,再推着轮椅陪老人晒太阳。前几年,患有脑血栓的古淑兰不慎摔倒,只能靠轮椅出行。江孝辉和妻子每天三餐送到老人面前,喂老人吃饭,帮老人擦身、换衣、按摩,清洗弄脏的被褥,夜晚帮老人翻身、如厕。

图片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江孝辉用实际行动“挑战”了这句古话。尽管家庭贫困,江孝辉始终保持乐观,近两年更是24小时陪伴在老母亲左右。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亲虽然身体被病痛折磨,但精神状态一直非常好。

为让孝道“看得见、学得着”,近年来汆溪村通过村民议事委员会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媳”“好邻居”“好夫妻”等系列评选活动,发掘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行为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家庭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典型,在全村掀起倡导真善美的热潮,形成发现真情、传递真情的和谐氛围,让村民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从“纸上公约”到“脚下行动”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思想观念是转变了,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再添把火。

“35分可以兑换洗发露、25分可以兑换洗洁精、10分可以兑换牙膏……”在汆溪村供销合作社里,村妇联主席邓逸快向记者热情地介绍起了积分兑换标准。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后,村上通过制定积分兑换办法,兑现考评奖惩。

《村规民约》将积分制标准设置为四大类、21个小点,其中,“乡风文明”篇章就占了58个积分,超出“红白理事会”指导标准规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会进行高额扣分。积分多少则与与村里的产业分红、医保缴费等挂钩,真正让“软约束”变成“硬动力”。“自从推行积分制以来,村民对于遵守村规民约的热情也高了起来。”邓逸快说。

图片

2020年,汆溪村还从村两委成员、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有一定群众威望的村民中挑选,成立了一支文明劝导队,成为群众操办婚丧嫁娶事宜的“好管家”。根据村里情况和村民意愿,制定了红白事相关规定,对村民操办红白事的办事流程、酒席标准等给予合理建议,引导村民破除旧俗,简办新办。“起初有些人不太理解,但随着效果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并自觉遵守。”文明劝导队副队长黄升付说。

图片

就在1月初,汆溪村一户村民因五年内连续两次违规操办乔迁、庆生酒席,严重影响了村庄秩序和风气,经支村“两委”、组长、村文明劝导队研究决定,开出“三项禁令”:不参与村级组织、取消分红、限制评优……“有奖有罚,才能真正调动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激发新活力。”张申年说,近5年,汆溪村没有一例红白喜事违规案例,为全村老百姓节约了300余万元。“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切实减轻了基层群众的负担,实实在在巩固了乡村振兴的成果。”据统计,汆溪村近2年简办白喜事54起,平均每户农户节约2-3万元,简办红喜事16起,平均每户农户节约1.5-2万元。

图片

汆溪村的改变,不在惊天动地,而在细水长流——当孝心成为能“存”能“取”的文明积分,当村规民约从祠堂的匾额走进柴米油盐,当一纸公约化作三代人紧握的双手,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欧阳修不会想到,他镌刻在石碑上的那句话,千年后会在一个湘东村庄开出新芽。澄潭江依旧奔涌,但两岸的风已换了方向——那是厚养薄葬的清风,吹散旧俗的雾霭;是孝老爱亲的暖流,浸润着新时代的沃土。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