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醴陵的空气里飘荡着诱人的酱香。在醴陵瓷城古韵・一江两岸主会场和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分会场,醴陵第三届酱板鸭美食节活动人气满满,五天时间,7.5万只酱板鸭售罄,67万人次的客流量,为这座城添上浓浓的烟火气。从杭州回乡的醴陵人江欢菲不禁感叹:“醴陵的酱板鸭,是真的站上风口‘起飞’了。”
从巷间小吃,到年产值突破3.9亿元的产业,醴陵酱板鸭的“起飞”,不只是一只鸭子的故事,更是一部传统美食与现代经营理念融合的成长史。
曾经,也有“好产品,无大产业”的困惑
醴陵酱板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相传乾隆下江南品尝后,留下“金华火腿留香久,江南酱鸭味更长”的赞誉。
传说为美味添了一份遐想,而真正成就酱板鸭的,是醴陵这方水土。作为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当地历来有放养赤麻鸭的传统。这种以田间野食为生的麻鸭,肉质紧实、营养丰富,是制作酱板鸭的基本食材。
以一年以上散养麻鸭为主料,配以野山椒等十八味中药材,经过腌制、风干、炭火烘烤等多道工序,醴陵酱板鸭最终呈现出色泽深红、酱香浓郁、口感韧而不柴的独特风味。酱板鸭代表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南赛区设计创意银奖”“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酱板鸭制作技艺非遗企业”等荣誉。
业内叫好,然而,过去的醴陵酱板鸭却一度有“好产品,无大产业”的困惑。分散经营、规模有限,品牌影响力难以凝聚。“本地人多数知道醴陵酱板鸭,但在全国来说,还是影响力有待提高。”江欢菲的话道出了曾经的现实。
转折,源自一场节会引发的“蝴蝶效应”
转机,始于2023年年末。为促进经济内循环,激发消费潜力,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瓷城古韵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首届酱板鸭美食节活动。“我们希望复制炒粉节的成功经验,把酱板鸭产业也推出去。”醴陵市瓷城古韵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佳妮说。
节会一炮而红,成为引爆产业发展的“导火索”。“当时只备了100只试水,没想到一抢而空。”“六娘子”品牌负责人刘军理回忆,短短三天卖出近两万只,远超预期。节会带来巨大的人流量,也给了曾一度想放弃的“烽味”品牌创始人曾维冬巨大的信心,“正好赶上这波人气,资源盘活了,品牌活了。”如今,“烽味”已发展出200多家加盟店,走向全国。
更重要的是,节会让过去互无往来的商家们坐到了一起,看到了“抱团”的力量。2024年4月,醴陵酱板鸭协会应运而生。依托“政府赋能+资源整合+服务下沉”,协会推动构建起从养殖、加工到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跃升,把流量转化为发展的“跳板”
数字时代,得流量者得先机。醴陵深谙其道。
第三届美食节期间,醴陵融媒举办城市品牌推介会,酱板鸭协会秘书长周忠感慨:“‘融’你所想,‘媒’有不可能。始终相信醴陵融媒,带给我们更多可能!”从策划到执行再到全媒体传播,醴陵融媒深度参与,有效提升了酱板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实现流量高效转化。
同时,仙都、烽味、指上美食、安公子、六娘子、八零后、满哥、肖吖鸭、坨姐佳、湘礼鸭等近40家酱板鸭品牌集体亮相,推出不限量试吃和实在的让利。“同一款酱板鸭,节会每只直降22元,很难不心动。”长沙游客王磊一口气买了五只,打算带回去与朋友共同分享。
热闹之下,更有沉甸甸的承诺。所有参展企业共同发出“五项放心”约定:原料放心、配料放心、工艺放心、价格放心、售后放心。醴陵酱板鸭协会副会长、安公子品牌总经理郭文安说:“签下承诺,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对产品有信心,也有责任把安全落到实处,为行业立好口碑。”
政府引导、协会牵头、企业联手、消费者受益,这一模式不断释放消费吸引力。三届美食节,人气与销量节节攀升:首届3天吸引30万人次,售出5万只;第二届全网曝光超640万次,5天迎客40万人次;第三届再创新高,业绩亮眼。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从地方小吃到网红美食,从各自为战到品牌共营,醴陵酱板鸭一步步实现跨越。数据显示,2023年醴陵酱板鸭产业年产值约3亿元,2024年已突破3.9亿元。目前,醴陵酱板鸭正全力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醴陵“一只鸭”的崛起,远不只是舌尖上的风味故事。它印证了传统美食唯有在坚守中创新、在本土中开放,才能走向大市场。这不仅是风味的选择,更是发展模式的选择。政府引导、协会聚力、企业共创、流量助力,共同构筑起区域公用品牌与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让“一只鸭”飞出新高度,带动一方经济,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