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寒风吹过醴陵的街巷,而醴陵四中的食堂里却灯火通明,饭菜飘香。11月24日的傍晚,学生谢梓琪(化名)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餐盘里的小炒肉冒着热气,笑语声中,冬日的寒意被悄然驱散。
之前,这样寻常的校园生活,对谢同学而言却是一种奢望。为了节省开支,这个家境贫寒、内心敏感的少年,总在吃饭时避开人群,独自就着白开水啃干粮,或在晚餐时分于操场上徘徊。
少年的改变,始于那张充满温度的“爱心饭卡”。
一缕善意的涟漪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21年11月。醴陵四中老师刘章林和同事们在家访中,亲眼见证了贫困如何在少年的生活中刻下伤痕。醴陵东乡本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却也有学生家庭因亲人病痛拖垮,有的因家庭突发状况,在贫困线上挣扎。更让他揪心的是,返校后调取的食堂数据,这些孩子早餐消费记录上的是“1元”“2元”,晚餐时段记录空白,而且从来没有购买零食的记录。

(刘章林和学校同事走访贫困学生家庭)
心疼之外,那个夜晚,刘章林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想寻找有爱心、有余力的朋友为四中贫困学生充饭卡。消息如石子入湖,激起涟漪。第一位响应的马先生说:“我也是苦过来的,让我尽份力。”随后,教师、校友、家长,甚至素未谋面的网友纷纷伸出援手。第一期,8个孩子的饭卡里悄然多出了300元。学校党委也非常重视并支持“爱心饭卡”工作,校党委书记王辉将“爱心饭卡”的短视频转发到他曾经带班的学生群里,在广东中山市创业的校友王科和谢依涵夫妇迅速回应,表示愿意承担10名学生饭卡的充值,并在短期内全部落实到位。
一份“隐形”的守护
“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就做了。希望同学们好好吃饭,好好读书。”醴陵爱心人士吴先生绑定了5张“爱心饭卡”,目前已充值49人次,总金额达2.39万元。他告诉记者,作为醴陵四中的校友,从刷到的短视频里了解到学弟学妹需要资助。绑定爱心卡后,他会经常查看这些孩子们的消费记录,看到他们卡里余额不多的时候,便会主动充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认识这些孩子们。


记者翻阅醴陵四中的视频号和刘章林的抖音号,发现他们发布的关于“爱心饭卡”的视频,孩子们的脸部都很细心地打了马赛克。
学校资助专干陈惠说,学生的资助信息严格保密,仅限几位经办老师知晓。让资助‘隐形’,就是为了更好保护学生成长环境,让每个学子都能有尊严地融入校园生活。
改变,正在悄悄发生。曾因贫困缺乏自信的徐同学,受“爱心饭卡”资助之后,吃饭更准时了,眼神亮了,性格变开朗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给资助人写了封信:“是您的帮助,让我有勇气走完高三……”

爱心,在“隐形”中完成着双向的奔赴。家长托来的土特产,学生手写的一页感谢信,通过刘章林这个“中间人”在城乡间传递。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一袋蔬菜、一袋鸡蛋,一些橘子,一页文字里藏着的千言万语,和心底最深的感激。
一场传承80多年的善行
2022年11月,醴陵市第四中学举行80周年校庆,设立爱心饭卡公益基金,挂靠在醴陵市教育基金会旗下。学校精心制作的“爱心饭卡”短视频,在校友间广泛传播,21万元善款从四面八方涌来。“爱心饭卡”完成了从个人善举到制度性关怀的蜕变,截至目前,已累计资助100多名学生,充卡资金超过43万元。
而这所学校的善缘,早在1942年就已悄然种下,乡贤陈盛芳捐资创办的湖南私立东方女子中学,是醴陵市第四中学的前身。陈明仁将军、教育家易鼎新等先贤曾在此播下教育的种子。“善是四中的根,爱心饭卡活动就是循善根、扬善风、促善行的重要载体,学校会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用心用情,将关爱辐射得更大、更广。”学校校长彭林说道。
醴陵的冬天,年复一年,但四中食堂的灯光永远温暖。这张爱心饭卡,承载的何止是一餐饭食?它是一个个少年被托起的自尊,是一群成年人温柔的守护,更是一所学校对育人真谛的诠释。
最好的成长,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挺直脊梁,走向有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