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主席的一个著名论断,它的种子,是如何萌芽的呢?这其实和96年前,毛泽东来醴陵开展的一次调研活动有关。
1926年前后,全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醴陵是湖南农运发展较快的县之一。北伐军进驻醴陵之前,醴陵有农会组织四十多个,会员一万七千多人。但当时的农民运动,被国民党反对派和地主劣绅污蔑为“痞子运动”“糟得很”,党内右倾投降主义者迁就国民党反动势力,也对农民运动加以责难。
“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带着这些历史问题,1927年1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从长沙乘坐邮政火车到醴陵,自己实地寻找答案。中共醴陵地执委书记罗学瓒与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孙筱山等去阳三石火车站迎接毛泽东,没想到却扑了个空。原来,他没有经出站口,从邮政包房出了站,直奔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县农民协会机关驻地先农坛去了。在先农坛与同志们会面后,毛泽东对大家说:“大家工作都很忙,用不着特意来欢迎我,我是专门来考察农运的,还要找你们。”他的话语,让在场的人倍感实在。
1月28日晚上,毛泽东在先农坛正殿二楼召开全县农运干部调查会。毛泽东在先农坛调研5天,深入当地农民家庭,了解情况。2月1日,是农历除夕,下起了鹅毛大雪,在县农协委员长孙筱山的指引下,毛泽东从醴陵县城出发,冒着严寒步行15公里,到南乡东富寺继续考察。
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毛泽东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对农民运动进行调研。他调研涉及的地域面积广、走访的人员多、获取的数据实,了解到在省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第一手资料:“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在占有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毛泽东对当前的形势、面临的挑战、工作的重点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总结,不久,就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有据,其中直接引用醴陵农运的事例达到14处之多;报告有理,分别从“糟得很”“过分”“痞子运动”三个方面批判了对农民运动错误的认识,对错误说法予以有力回击,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毛泽东实地调查,得出真知灼见,为紧要关头的中国革命,找出正确的前进道路,也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思想品格,从来不是抽象的存在,它们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真理。在今天,指导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时,不妨,我们重读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感受真理从实践中来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