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追求零成本解压,1400年后醴陵这个村庄又火了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 字 / 程耿孺 图 片 / 湖湘地理 无 鸣 网 络
编辑:曾译婳
发布时间:2023-11-20 17:37:17



彰仙岭上作蔸瓜,牵牵蔓蔓到长沙;长沙才开一朵花,在武汉结一只瓜。这支民谣,在醴陵北乡片很多人耳熟能详。彰仙村,就是一座因山而名的村庄。后疫情时代,当年轻人追求零成本解压后,坐拥彰仙岭这座“仙山”的小村庄也开始有了些许网红气质。
2016年,随着“醴北人家”旅游环线的建设,我第一次走进了彰仙村这座令我神往已久的“仙山”,也终于知道了它的来历和传说。汉书记载:西汉时,燕王臧荼之子臧衍,因陈豨叛变牵连其中,身陷险境。便献计张胜,禀报公臧亡于胡地。随后,逃离楚南之地至彰龙山遁迹修真,隐姓埋名。得道成仙后,赐名此山曰:“彰仙”(臧、彰声近,便称彰仙)。汉代张良隐退时,曾到此修真悟道。汉末,太平道张角、张衡兄弟曾在此整装黄巾军,因此留下诸多明迹。隋末时,徐茂公到此访游,在山洞石匣中得到张良留下的《智囊》《素书》《治国方略》等名著,借此辅助唐王建功立业。为报此恩,徐茂公禀奏唐太宗,得允准后,敕封其“彰仙浔道有感真人”,并命尉迟恭在此兴建彰仙道观,供奉张良神像,另沿山势,建有脚庵108座,绵延周边数百里,风光无限。唐末,农民领袖黄巢于王霸二年(879)攻克广州,十月回师北伐。进入湖南后,沿湘江而下,北渡长江。传说途经醴陵,曾驻军彰仙岭。彰仙观往北约3公里,有千兵排(千金排)、磨刀坑、造甲坡、铁矢尖、歇兵坪等遗迹。除此之外,彰仙岭还流传着张果老仙游至此的传说,并留下一处坐痕,后人称“张果漕”。附近,如今还有张果老湾等地名。
彰仙岭,为彰龙山主峰,海拔707.8米,是醴陵北部第一高峰。这里是湖南、江西周边五县市(萍浏醴茶攸)的道教发源地,唐朝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桢撰《天地官府图•七十二福地》载:“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都属臧先生治之。”司马承桢将天下的名山封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彰仙岭就是“第四十八福地”。“福地”意为得福之地,由地仙、真人主宰,长居福地即可受福度世成仙。从彰仙观循山径,上行一公里多,便可登上峰顶。峰顶垒石为坛,建有石室——华庙,为臧真人修炼得道成仙处。石室有门联:“福地发龙观二省,仙境名山第一峰。”石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残存部分石碑、石像。
据传,彰仙岭在宋、元期间,有无数人修真得道。鼎盛时期,从半山亭经狮子口到彰仙观,108颗大树排列路旁;从狮子口到彰仙观,有108级石板台阶。山上有道师108人,道人上千。直至明清期黄元吉、鹤决子等为清朝奉佛贬道开始,彰仙政信不通,福地日渐衰落。民国7年(1918),道观遭北军毁损后,更是宗庭凋零。
彰仙观2018年重修之前,单庙寡简,只残存着几块清道光年间石碑。主殿光线昏暗,陈设凌乱,蛛网密布。只有一位姓易的道姑一人一山一观,再加两三鸡犬相伴。易师傅还记得,她第一次上彰仙岭是1997年。由于道观荒废已久,上去的山路长满了一人高的茅草。当时大门已经被拆掉,堂内一片乱象。侧面有的房子,早已倒塌。有个村民在稍好一间的侧房里,搭了一个木板做床,支一口锅生火做饭。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易师傅没有退却,她用一把柴刀足足砍了半个月,终于把路清理出来。后来又动手清理道观,并在周围平整出几分地,用于种菜。从1997年到2017年,易师傅就在这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下,独自清修整整20年。“既然来到了老祖宗场,就得安下心来。道家人坐山,讲究的是德行。”易师傅说。2017年下半年,浙江籍至柔道人因缘驱使,经人推荐上了彰仙福地。初上彰仙岭,云雾缭绕,烟雨蒙蒙,满山青翠,让人心醉。但,行至道观,断壁残垣,门梁朽木,殿内上漏下霉,竟无立锥之地。心酸之余,周道人立誓重塑彰仙道观复兴宗庭。下山后,他旋即从浙江请来能工巧匠,于2018年7月4日开工修观。彰仙岭山高路陡道难行,光材料运输就特别困难,更别说还要四处奔走筹措巨资、劳心劳力统筹工程建设。尽管困难重重,身心俱受煎熬。但周道长坚守三舍:舍心、舍身、舍财。三年时间,他注入资金千余万,让这座千年古观重焕生机。该观两进十余间,雕梁画栋、气势不凡,不但重建了“彰仙殿”“太一殿”,还增设居士楼、养身堂、道医馆、彰仙书院(讲经堂、藏经阁)、慈善功德堂等功能房。
现在,这个藏在森林氧吧中的宗庭道场定期讲经说法,宣扬和谐孝道,修身、利家、爱国、处事之道。成为了翻滚在红尘中的世俗男女调养心身、感受慢生活的心灵休憩之地。因为彰仙岭的阻隔,过去附近村民交通极为不便,彰仙村曾是醴陵17个省贫困村之一。近年来,随着“醴北人家”旅游环线如龙盘山,岳汝高速通车、高铁穿村而过,这个村庄与大山外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大交通的改善,给村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依托金丝皇菊基地,村里10多位贫困户成功脱贫,如今每户仍一年有1-2万元的收入。旅游环线的拉通,还让彰仙岭的游客纷至沓来,这也为村民创造了不少商机,打造了这里独特的夏夜经济。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村庄整体退出贫困后,村民们仍在积极奋斗打拼,他们修路、养牛、开农家乐。但是,这里终归经济基础薄弱,又没有庞大产业支撑,村民们的整体收入也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不过,终年生活在仙山脚下,这里的人们似乎也沾染了一些“仙气”。他们虽不安贫,却很乐道。行走在这个村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和睦友善、热情淳朴、怡然自得,心态平和不浮躁。虽然不是家家都有小轿车,但是坐在摩托车上的妇女小孩笑容同样灿若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