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群与鲁迅、李叔同、蔡元培同社干大事的醴陵人,还有人记得吗

你知道南社吗?你了解南社中的醴陵人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盛夏时节,一本名为《南社中的醴陵人》的新著,沉甸甸地落在了案头。宁调元、傅熊湘、王芃生、“南社三刘”、张汉英……卷轴舒展间,那些热血慷慨的醴陵面孔,仿佛在向我们走来。

图片

一百多年前,这群醴陵人,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融为一体,加入了曾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及延续南社精神的南社湘集。隔世经年,透过书页,我们依然能看见他们清亮的双眼,和燃烧的心。

那些被“点亮”的名字,挺起了时代的脊梁

南社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江苏苏州成立,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醴陵人宁太一、傅熊湘也参与了创立工作。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

图片

以诗文宣扬革命、反映民声、唤醒国魂,是南社的宗旨。但是,南社集结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诗人、文学家。例如,宁调元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烈士,他代表了醴陵人在激荡年代里以命燃灯、刺破黑暗的血性;王芃生更是一位“隐形”的传奇,他的“战场”不在前线的炮火硝烟,而在波谲云诡的情报暗战深处。作为军情谍报专家,他精准预判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珍珠港事件”。将“诗人”与“谍报将军”的标签叠加于一身,这种巨大的反差与统一,正是近代湖湘精英投身救国洪流复杂性与多面性的极致展现;傅熊湘是白话文最早的倡导者,是办过多种报章、以新知启发民智的著名报人,是致力于新式教育的教育家。但他晚年又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深耕湖湘乡土文化的学者。他几乎是那个剧变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切片,有探索,有执着,勾勒出个人在时代巨轮下深刻的印记与回响;中国女权运动先驱张汉英则打破了“才女”的闺阁想象与“文人”的柔弱定式,她以诗文为旗帜,为女性权利呐喊,将教育火种播撒乡野……

《南社中的醴陵人》是介绍南社及南社湘集中的醴陵籍社员的首部著作,共搜集到醴陵籍南社、南社湘集诗人资料52份,收集诗文作品700余首(篇)。细细阅读,一遍又一遍感慨:在民族危亡的关口,醴陵这片土地,竟有如此璀璨、多元的精神光谱!

那些被“抢救”的现场,将微光重新聚拢

那些风华,都在岁月中沉淀。南社成员遍布当时国内近20个省份,相继集结了宋教仁、廖仲恺、鲁迅、李叔同、黄兴、蔡元培、沈钧儒、夏丏尊等一大批文艺、政治、教育等各界精英,时有“文南社,武黄埔”的盛誉。

图片

醴陵“名片”上,不应缺少这群用生命书写历史的“文胆侠士”。醴陵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撰团队,用了整整5年时间,“抢救性”的挖掘、整理残缺的名录、片语的族谱线索、耄耋老人的模糊记忆……这5年,他们不是在象牙塔中埋首故纸,而是无数次奔走在醴陵的山水乡野之间,如同持着微弱探照灯的“历史拾荒者”。

捧着长长的醴籍诗人名单,编撰团队成员在村干部的指引下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门内是已然耄耋的“孙辈”,听说有人来此寻访多年前“闯天地”的爷爷或伯祖,他们喃喃着,那离家的背影在家族口述史里早已凝成一个潦草的旧影。当编纂者说起柳亚子、鲁迅、蔡元培等,那些只在国家历史书页上才出现的名字,竟曾与他们的先祖同在一个“社团”唱和时,惊异的光芒才在他们眼中点燃:“你们说的都是真的?我爷爷(太爷爷)和他们……”苍老的脸上腾起久违的激动与难以置信的光……

就算“多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幸有“拾光者”躬身寻觅,将它们重新聚拢。这本南社人物的集结,告诉我们,醴陵这片土地,有曾照亮时代暗夜的文心之光。这“光”不该被吹散,它的火种,应该被捧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手上。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