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顾问“点睛”,藏着媒体版柔性引才的破圈密码?

渌水时评

文化顾问“点睛”,藏着媒体版柔性引才的破圈密码?

评论员 郭汉军

图片

7月16日,杨国平、阮国新、张志、陈和西、柯亦兵等5位美术书法名家,李兵、卢莎莎、刘明艳、黄亚萍等4位播音主持“大咖”正式受聘为“醴陵融媒文化顾问”。这场看似常规的人才聘任,实则是“媒体版柔性引才”的生动实践——他们以“不占编、能赋能”的灵活姿态,为县域融媒注入专业智慧,更悄然埋下了文化传播“破圈”的伏笔,为县域媒体融合发展写下极具启示性的注脚。

柔性引才:破解县域媒体的“人才困局”

县级媒体的发展,常被“人才短板”绊住脚步。地域局限、薪酬有限、编制受限,如何才能汇聚足够的智力资源?醴陵融媒的答案是:打破“筑巢引凤”的固有思维,构建“借智发展”的开放生态。

早在2022年,醴陵融媒就开始了“柔性引才”的试水之举——聘任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评论员。特约通讯员用稿酬激励和情感联结,把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的“新闻热心人”,变成媒体的“千里眼”“顺风耳”;特约评论员不看身份看观点,让散落各地的思想者为醴陵发展建言献策。

图片

联姻高校、省媒,则是融媒“柔性引才”的进阶探索,醴陵融媒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与红网、潇湘晨报等媒体合作联动,为“柔性引才”注入更专业的智力支持与资源动能。

2025年6月,聘任高明勇、王言虎、欧阳烈丹、王小杨等4位资深媒体人为醴陵城市观察员,从更高视角提炼醴陵创新实践、争取政策支持和吸引资源,标志着这种引才模式进入“高端化”阶段。此次又聘任融媒文化顾问,让美术、书法、播音等文化领域的专家,以灵活方式参与媒体生产传播以及醴陵城市品牌推介,既规避了县域引才的现实瓶颈,又让专业智慧精准滴灌到传播链条的关键环节。

这种“轻量化引才、重量级赋能”模式,恰恰契合了县域媒体的实际需求。就像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价值,通讯员的“初筛”、评论员的“提纯”、观察员和文化顾问的“精雕”,共同完成了从信息到价值的转化,让本土文化在传播中既保真又增值。醴陵融媒也用开放的姿态证明:人才的价值不在于“被拥有”,而在于“被激活”。

文化赋能:让历史文化名城“活”在传播里

作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醴陵的文化家底足够厚实:渌江书院的书卷香、釉下瓷艺的雅致韵、烟花绽放的浪漫姿、醴陵小炒的烟火气……但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只停留在博物馆和古籍里,便会成为“沉睡的宝藏”。

如何挖掘“沉睡的宝藏”?文化传播是最高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沈从文一支笔写活了《边城》,让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沱江水从此与“翠翠”的纯真、湘西的诗意绑定,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精神原乡;一张捕捉到张家界峰林云海的照片,让这片藏在深闺的奇山异水一夜之间惊艳世界,开启了“中国山水画原本”的全球之旅。

图片

图片

同样,在近年来的文化传播舞台上,醴陵也凭借独特魅力吸引众多文化名人助力,让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走向更广阔天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万里走单骑,探寻醴陵瓷传承发展脉络,让醴陵瓷再次“出圈”;李兵、汪涵、沈梦辰品尝推介“湘当有味”的醴陵小炒,让醴陵小炒肉成为外地游客来醴必点美食;王燕沉浸式直播打卡捡瓷点,分享自己“后悔没早来”的捡瓷体验,展现醴陵陶瓷业适应新时代的转型打法……这些成功的传播案例背后,藏着文化传播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密码,当“名人”“名家”“名角”的非凡创造力与独特地域文化相遇,便能碰撞出超乎想象的传播影响力。

图片

我们更可以展望,融媒文化顾问所带来的奇妙化学反应:当众多著名油画家拿起画笔,醴陵“乡村巨变”画卷便有了温度;当湖南名主播走进渌江书院乐之书店,用专业韵律诵读分享,文字里的醴陵便有了声音的翅膀。

文化顾问的价值,还能在“来醴陵捡瓷器”短视频中加入“碎瓷里的审美密码”的专家解读,在醴陵炒粉报道中融入“辣味里的湖湘性格”的深度分析。文化的加持,在于把地域文化的“隐形密码”转化为传播的“显性符号”,让每一个场景、每一种味道、每一件器物,都成为讲述醴陵故事的生动语言。

这种赋能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解码”。这正是“媒体版柔性引才”的妙处,用专业智慧打通文化与传播的隔阂,让历史名城的故事既讲得清“来处”,又得出“新意”,生得出接地气的烟火气,也开得出立意高远的文化之花。

生态构建:从“单兵作战”到“共生共荣”

县域媒体如何突破平台、资金、人才等资源桎梏,实现从“媒体独唱”到“全民合唱”、从“传播终端”到“生态枢纽”的跃迁,关键在于跳出“自建自足”的惯性思维,以“连接者”“整合者”“赋能者”的角色,盘活各级各种资源、构建“多元共生”网络——就如同醴陵渌江之上的古桥,既连两岸烟火,又聚八方活水,让信息、资源、人才在这座“文化立交桥”上双向流动、共生共荣。

可以说,醴陵融媒的“柔性引才”体系,实则在构建一个新闻和文化传播的“生态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没有严格的身份界限,只有角色分工:通讯员是新闻线索的“采集者”,评论员是深度价值的“阐释者”,城市观察员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文化顾问则是文化品质的“把关者”。

图片

在这个“生态共同体”之上,醴陵融媒创新运行机制,从“内容生产端”转型为“资源融合中枢”,从“传播渠道”升级为“活动策源地”,从“信息平台”进化为“价值转化器”。大型活动策划执行的“醴陵融媒解决方案”,是最为典型的模式创新实例。我们不满足于“把活动报道出去”,而是“让活动影响力生长出来”。

以瓷博会、花博会、夏日“醴”行、炒粉节等活动为例,醴陵融媒实施“策划+宣传+执行+直播”一揽子解决方案,以及“官媒+社交媒体+自媒体+网红”的组合拳打法,引流效果出众,使得即便是专业展会也“不缺人”,场场人流如织、次次成交爆棚,人人参与感十足。这种从“报道活动”到“炒热活动”的转变,让融媒体中心不再是事件的“记录者”,而是城市文化活动的“发动机”,带动商家、市民、游客共同卷入,形成“活动聚人气、人气带流量、流量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片

对城市而言,这样的生态远比单一的传播成果更有价值,这个生态朋友圈每延伸一分,醴陵城市IP推广之力就增加十分。从特约通讯员队伍扎根市井收集鲜活素材,到特约评论员以思想锋芒引领舆论,再到城市观察员串联内外资源,生态的根基在层层积淀中愈发深厚。而如今文化顾问的加盟,恰似为这套“媒体版柔性引才”体系装上了强劲的“文化引擎”,让千年瓷都的品牌光芒,在新时代传播场域中愈发清亮夺目、直抵人心。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