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渌江讲坛·评论专家醴陵行“评论家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交流会在陶润会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省社科院、《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资深媒体人在深入了解醴陵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柔性引才等方面的实践后,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为主题,从评论的视角,探讨推动醴陵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可为,如何突围。
不同视角看醴陵
“醴陵是一片兴旺的江南魅力之城。”在湖南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中国人才学专委会副理事长胡跃福看来,醴陵不仅特色的陶瓷产业、烟花产业、金属制造产业发展一片兴旺,人才事业同样一片兴旺,是省委组织部唯一的柔性引才试点县市,在全省范围内柔性引才工作做得非常成功。
“我实地探访了几家醴陵的企业,发现醴陵实际上早已名动中华了。”《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海华在座谈会上给了醴陵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历史层面,近代史上醴陵有很重要的地位,出现了如左权、李立三等重要人物;现实层面,醴陵是全国百强县,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此外,“来醴陵捡瓷器”带来的网红效应也引起了李海华的思考,“‘来醴陵捡瓷器’是非常新颖的城市营销手段,持续引流的作用非常明显,能够为醴陵带来长红效应。”
“外地人来醴陵很舒服,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本地人的生活也很自在,我觉得醴陵有实力为类似的城市提供一种发展的范式。”网名“十年砍柴”的知名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李勇认为,醴陵作为一个离大都市不远,交通方便的县级市,没有刻意追求外地人来这里长期定居,而是通过“湘雅乡情”等柔性引才措施吸引省级医院专家来到醴陵,服务当地百姓。同时,通过“捡瓷器”活动成功吸引周边大都市游客来醴陵捡瓷器、玩烟花、吃小炒,不仅避免了大都市对中小城市人口的虹吸,又能灵活地吸引大都市的人来这里旅游、生活、工作,这为类似的中小型城市摸索出了一种发展范式。
“我相信醴陵不但有底蕴丰富的过往,更有繁华活泼的当下,必将有光明无限的未来。”李勇如此期待。
建言献策话发展
“醴陵是湖南省较早发展工业的城市,特色的陶瓷工业其实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工业旅游大有可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编辑郑根岭认为,醴陵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工业资源,可以设置打卡证书等纪念品,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吸引游客。
“现在游学市场是非常大的,工业游学、企业游学等方兴未艾,醴陵特色的花炮、陶瓷产业都可以从游学经济层面进行拓展。”李海华同样觉得醴陵发展特色旅游吸引游客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对经济有很强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在陶瓷定制方面,醴陵大部分都是企业层面的定制,做大的订单,其实在这之间,是可以形成新的创业平台。”《南方周末》评论部副主任陈斌觉得,在工厂大订单与消费市场之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成立创业平台,创立一些以设计为主导的小微企业,接受个人的定制,发挥创意和设计,委托大型陶瓷企业生产,利用醴陵陶瓷产业的巨大产能。这样可以形成一批依附于醴陵的小微企业,丰富行业生态。
“醴陵的发展离不开媒介化的考量。”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苏蕾从专业的媒介传播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是一个值得深度阐释的项目,如今它已创造了巨大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财富,还可以扩展数字叙事能力,在交互性、情感性、故事化方面下功夫。‘捡瓷’已成为现象级短视频传播内容,如需持续发力,还要重视阐释的多样化以及网友在二次传播中的阐释作用。”
其实,本次渌江讲坛·评论专家醴陵行正是醴陵柔性引才的一次生动实践,邀请十余位评论专家调研醴陵产业、文化、医疗卫生领域,为推进醴陵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化专家的建议为己用,让学者的思考为醴陵发展添砖加瓦,不强求人才长留,但望人才能助醴陵发展,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思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成果与经验,向着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辐射扩展,期待未来会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醴陵行,为醴陵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