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陶瓷的前世今生(上)

中国是“瓷器之国”。以至于英文里,中国和瓷器同为一个单词,都叫“china”。湖南醴陵,是中国陶瓷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一个多世纪以来,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驰誉天下,堪称世界级陶瓷品牌。


醴陵古窑见证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

醴陵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史前时期,渌水流域的先民们就开始以土制陶。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罗霄山脉传播农耕文化,发明创造了制陶技术。醴陵是他曾经活动过的地域,制陶历史自然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经过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灰陶、黑陶、白陶相继亮相。至秦汉,大规模的制陶作坊出现,鼎、釜、钵、罐、圈、盆及纺轮等器型不一而足,纹饰精美。醴陵已发现的数十处古陶瓷遗址中,有属于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有灰陶、黑陶、白陶等陶片。有距今1800余年的东汉陶窑群遗址,出土了火候高的壶、缸、碗、罐等陶器。

宋元青白瓷水注 · 醴陵唐家坳窑址出土

特别是距今800余年的醴陵唐家坳宋元窑址的考古发掘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一条颇具规模的砖砌龙窑——马冲窑,长38.5米,宽2-3米,见证了当时陶瓷生产制作的规模与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从该窑址大量出土的陶瓷实物,更是展现出醴陵陶瓷制造业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秀美精致的仿商代云雷纹瓷杯,古朴典雅的仿汉博山炉式瓷水注,古朴端庄的仿唐铜官窑瓜楞瓷壶,晶莹明亮如翠玉的瓷钵,素雅别致的印花瓷盘,厚重大气的元代黑褐色大海瓷碗,以及仿龙泉窑的各种青瓷器具无不具有令人惊异的工艺成就。

醴陵规模化的粗瓷生产则始于清雍正七年(1729),由广东移民来醴陵的廖仲威首倡。经过发展,在醴陵东堡沩山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集中地。清朝中后期,醴陵共有粗瓷厂480余家,年产釉下青花粗瓷8000多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很多大中城市。


与唐代长沙铜官窑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盛极一时的长沙铜官窑是唐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世界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乃至在全世界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时的中国制瓷领域,已有河北邢窑的白瓷、浙江越窑的青瓷统领风骚。而铜官窑则以彩瓷独辟蹊径,缔造了釉下彩异军突起的神话,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陶瓷商品制造中心和陶瓷出口基地,产品远销当时的高丽(朝鲜)、东瀛(日本),以及南洋、西亚、北非等。可以说,长沙铜官窑曾用熊熊窑火为大唐盛世锻造出无上荣光和威仪。历史上,醴陵直接属长沙管辖,相距仅一百公里。据权威专家考证,长沙窑釉下彩装饰对后来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的创烧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地域上看,醴陵与长沙都是密不可分的。醴陵自秦朝起,就属长沙郡,西汉时属长沙国,清代时一直属长沙府。长沙窑与醴陵窑两者血脉相连,就像一个娘胎里生出的同胞。历史证明,唐代长沙窑开中国彩瓷的先河,清末民初醴陵窑在长沙窑的基础上传承创新,一脉相承,屡获国际大奖。“中国古陶瓷学会2003年长沙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时,耿宝昌、汪庆正、李柄辉、张浦生、张守智、周世荣、王莉英、陈克伦、韩威廉等国内众多知名陶瓷专家及海外学者分别就唐代长沙窑及周边窑址的关系展开学术讨论。大家特别对醴陵窑与长沙铜官窑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在传承长沙铜官窑优良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一致认定醴陵釉下五彩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专家们称醴陵釉下五彩是近现代“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长沙窑(铜官窑)在中唐时期辉煌一时,到晚唐就戛然而止,归于沉寂达千年之久。直到近代,它才恍如凤凰涅磐,以一个华丽的转身,在一百公里外的醴陵蝶变为当今更加亮丽多姿的釉下五彩瓷。


近代釉下五彩瓷的诞生揭开陶瓷文化崭新一页

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醴陵陶瓷终于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性提升,其标志是釉下五彩瓷的诞生。光绪年间,清政府提出“振兴实业”的口号,以拯救日益衰退的国民经济和瓷业。各陶瓷产地相继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和瓷业公司,并积极改进生产工艺,醴陵和景德镇当时都组建了颇具影响力的瓷业公司。而设在醴陵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由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创办。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后任民国总理。1904年,他胸怀实业救国之志,为改变粗瓷生产的落后状况,抵制洋瓷倾销,决心振兴湖南瓷业。于是以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二等参赞官身份,会同醴陵籍举人文俊铎同赴日本考察,探索新的制瓷工艺。回国后便与文俊铎一起对醴陵瓷业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了醴陵粗瓷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主张。1905年呈书湖广总督端方。不久获得清政府批示和总督资助。并由慈禧太后御批十万两库银用于发展醴陵瓷业。1906年,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姜岭下设立了“湖南瓷业制造公司”。自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国内拥有先进技术的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醴陵瓷业从此转入细瓷生产阶段。并很快促成了釉下五彩瓷的诞生,从此,揭开了中国陶瓷文化崭新的一页。

釉下五彩瓷发明创造于20世纪初。1907年,湖南瓷业公司发明创造了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它运用勾线分水填色等独特技法,突破了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五彩缤纷的陶瓷绘画色料,最后通过“三烧制”烧成。这种瓷器成品水灵通透,清新雅丽,近于写真效果,令人爽心悦目。而且耐磨损,耐酸碱,不褪色,不含铅镉。它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卓越品质著称于世,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历史上,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种类繁多,造型美观别致,式样新颖多变,这些特点在当今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上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工艺技术方面更是实现了很大的超越。可以说,釉下五彩瓷的问世,是世界性的创举,在陶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亮相世界舞台,问鼎国际金奖

釉下五彩瓷问世不久,就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1909年到1911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获金牌奖。

一百年前的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即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一举获得金奖。该瓶高46.8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构图生动自然,造型温文尔雅,线条舒展流畅。画面中扁豆紫花丛下一对竹鸡悠闲自得,栩栩如生,寓意太平盛世,和谐共生。作品工艺之精湛,效果之绝美,令人叹为观止。被国际舆论誉为“醴陵的玫瑰”、“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从此,醴陵瓷器载誉四海,名声极盛。“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来醴贩运瓷器者络绎不绝”。在此前后,醴陵瓷器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1909年,醴陵釉下五彩瓷获武汉劝业奖进会一等金质奖。

1910年,醴陵瓷器出赛南洋劝业会,获一等奏奖。

1914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最优奖。

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质金牌奖,被世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1958年,醴陵为毛主席生产胜利杯,开始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生活用瓷,并生产国家宴会瓷、国家陈设瓷、国家礼品瓷。被誉为“红色官窑”。

1974年,为毛主席生产成套生活用瓷。创造了“毛瓷”极品。

20世纪80—90年代,先后为联合国生产专用瓷、为中央政治局生产常委杯、为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制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瓷。

2004年,为北京奥组委生产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的礼品瓷“世界和瓶”。

2007年,醴陵瓷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生产特许商品瓷。

2010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亮相上海世博会。为世博会特制“万花赏”瓶,并赠送给联合国特别收藏。

2015年3—4月,在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成功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

(未完待续)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