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埔军校“醴陵群体”,这所学校学子竟占了近四分之三

在中国近代史册中,黄埔军校是熠熠生辉的存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军事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将帅的摇篮”。而在这煌煌将星谱系里,一股来自湖南醴陵的磅礴力量令人震撼。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24年建校到1949年离开大陆,黄埔军校共办了二十三期。目前为止,可以统计到的醴陵籍学员有417名。

图片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今年,钟灵毓秀的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迎来百廿华诞。翻开其承载着光荣与理想的厚重校史,一行行名字映入眼帘:那417位黄埔军校的醴陵学员,竟有306位是醴陵一中学子。他们占据“醴陵群体”恢宏长卷中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左权、蔡升熙、宋时轮、陈明仁……这群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人,正是从渌江之畔的校园里点燃了最初的革命星火。

图片

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

在中央军委认定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醴陵便有两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代表:左权将军与蔡升熙将军。1922年,左权考入醴陵县立中学(后并入醴陵一中),在此,他与同样怀抱报国之志的蔡升熙相识。1923年,他们在校方开明力量的支持下,联合进步青年,成立“社会问题研究社”。他们将课堂延伸到社会,用演讲唤醒民众,以文字刺破阴霾,投身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洪流之中。

慷慨悲歌的时代召唤着真勇士。1924年,当黄埔军校在全国有志青年心中竖起灯塔,左权、蔡升熙带着醴陵学子的蓬勃锐气,一同南下投考,双双成为首期精英中的闪耀星辰。在那片革命的熔炉里,他们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更在周恩来同志的引领下,确立了毕生的信仰坐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条路,通向救亡图存的最前沿,也通往他们以生命许诺的理想。

历史以最壮烈的方式见证忠诚。山河破碎,日寇狼烟燃遍。1942年5月25日,山西辽县十字岭边,为掩护战友及百姓安全转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被敌人罪恶的炮弹击中,一代将星陨落太行。他牺牲在胜利的曙光乍现之前,是八载抗日烽火中,中国共产党牺牲的最高将领。

图片

左权将军

而更早的革命风暴中,蔡升熙已写下不朽。他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1932年10月8日,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疯狂“围剿”,他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率部队生死鏖战。激战中,他不幸身负重伤。剧烈的痛楚未能撼动其钢铁意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仍指挥若定,激励战士前仆后继。

烽火疆场,赤血铸军魂。宋时轮亦是醴陵一中滋养的英杰。1926年,他离开醴陵,踏入黄埔军校,自此纵横捭阖于辽阔战场。从激烈的抗日战争,再到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他以赫赫战功彪炳军史。1955年,共和国以其上将军衔,酬其热血壮志。

图片

湖南和平起义中的醴陵人

历史的分水岭上,何以为民?醴陵群体也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答案。曾长期为国而战的陈明仁将军,在历史的抉择时刻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在湖南陷于战火边缘之际,他与醴陵一中校友李明灏、余志宏等心怀大义的谋策者紧密携手,促成向人民靠拢的澎湃力量。1949年,他们共同为程潜等领衔的湖南和平起义铺就通途。这一义举,免除三湘父老生灵涂炭之苦,推动了华夏统一的伟大进程。有人喟叹:黄埔军校闪耀中华的“醴陵群体”,其功绩早已铸入民族记忆。

回望黄埔军校的将星谱,醴陵群体其势如山。何其幸也?这磅礴星群中的鲜明主线,醴陵一中,竟以其教育的根基与精神的薪火,培育滋养了其中最为昂扬坚韧的高峰。这是一方水土、一座学校、一群人,对民族复兴洪流最深刻投入,最厚重担当。

渌江奔涌长流,群山巍然长守。家国天下,铭记永恒!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