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人文蔚起 书香醴陵”2025渌江讲坛·建宸大课堂第八讲走进醴陵一中,袁亚湘以《数学漫谈》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数学盛宴。


袁亚湘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共醴陵市委组织部、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醴陵市科协、市教育局、醴陵一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市融媒体中心、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潇湘晨报社共同承办,湖南建宸置业有限公司冠名赞助。
袁亚湘院士梳理了“数学”名称的演变脉络,带大家回溯数学的历史渊源。从《九章算术》等古代典籍中,能清晰看到古人将数学用于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智慧,无论是丈量土地的“方田”之术,还是调配粮食的“粟米”之法,都体现着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结。而在西方语境中,数学的英文“Mathematics”源自希腊文,有学习、学问、科学之意。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袁亚湘院士强调:“你想学到什么东西就要好好学”,“干什么就要学什么”,这一解读恰好呼应了数学“学以致用”的本质,让大家从名称起源中读懂数学的实用基因。


那么,什么是数学?“数学王子高斯称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柏拉图视其为‘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笛卡儿则认为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从这一问题切入,袁亚湘院士用古今中外学者的视角为数学“画像”,打破了大众对数学“高冷难懂”的刻板印象,数学的定义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既承载着科学的严谨,也蕴含着思想的广度。
谈及数学的特点,袁亚湘院士凝练出数学具有“美、真、趣、难、慧”五大核心特质,并结合具体数学知识展开详解。他以圆周率、哥德巴赫猜想等为例,从人头顶的“旋”等生活的角度切入,阐述数学之“美”。他说,数学的“真”与“趣”,藏在每一次逻辑推导、每一个规律发现之中,等待着人们去挖掘,数学的“难”是挑战也是机遇,克服难题的过程能锤炼思维、增长智“慧”。最后,袁亚湘院士用一句标语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可以“认识数字、爱上数学、迷上数学”。


这场《数学漫谈》讲座,不仅让醴陵师生系统了解了数学的定义、历史与特质,让大家体会到数学背后的人文温度与思维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数学、探索科学的种子。讲座过程中,醴陵一中的学子们始终全神贯注,凝神细听。袁亚湘院士生动的比喻,幽默的风格,引得现场掌声、欢笑声连连。


互动交流环节,3名学子从数学实用性、如何坚持学好数学等方面现场提问,袁亚湘院士一一回答。他强调,直觉、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长期思考的积累,在拥抱技术、用好工具的同时,要保持思考、锤炼能力,在技术赋能的浪潮中,真正掌握数学的思维内核。

副市长范思主持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