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廿弦歌不辍,一校文脉绵延。从渌江书院的千年学脉,到现代学府的蓬勃气象,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始终以教育为炬,照亮家国前路——这里走出了左权、蔡申熙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孕育了李立三、宋时轮、陈明仁等推动时代的栋梁,也培养了李铎这样传承文化的大家。
如今,这所百年名校仍育才有方、佳绩频传。值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校友回湘”暨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之际,我们特推出《百廿求索》系列报道,一同回溯其峥嵘岁月,探寻其坚守百年的育人初心。
你知道吗?坐落于青云山的“湖南最美中学”——醴陵一中,其前身竟是闻名遐迩的渌江书院。
(青云山一角)
(梯云阁)
在醴陵城中心的青云山上,一棵逾百年的古樟枝叶婆娑,树下的梯云阁飞檐翘角,橘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暖光。阁门两“斯文一脉,厥盛千年”侧的对联,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所学校从南宋学宫到现代名校的千年记忆……
(渌江书院内的朱熹与张栻塑像)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农历九月初,刚从福建崇安跋涉而来的朱熹,与专程自长沙赴醴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相会,著名的“朱张会讲”就此启幕。返程期间,朱熹在青云山开坛讲学,醴陵士子皆“肃衣冠而至”。几年后,吕祖谦(东莱)也来此讲学,“醴人望风景从,争相亲炙”,求学之风盛极一时。
彼时的青云山,还是醴陵的县学所在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地方官府在原有县学的基础上扩建、规范,正式确立为“学宫”,这也让醴陵学子有了更系统的求学场所。
在朱熹、吕祖谦的影响下,“穷理、恤民”的学风成了醴陵“斯文一脉”最早的坚实底色。
(梯云阁)
南宋绍熙至嘉定年间,青云山学宫还新建了梯云阁。据说,当时醴陵的学风虽盛,但科举却不顺遂,三十年间无人得中,人们就把原因归咎于青云山下的文庙地势过低。知县刘君存采纳众议,在山顶修建梯云阁,盼其助学子平步青云、登科及第。幸运的是,此阁建成后没几年,县里便有多人中举,梯云阁自此被视作斯文发祥地,备受爱护。
(渌江书院内的千年古樟)
到了明正德二年(1507年),心学大儒王守仁(阳明)被贬贵州途经醴陵时,也曾在西山驻足讲学。三年后,他东山再起,回京途经醴陵,再次传道授业,并留下“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的豪迈诗篇,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也随之扎根在这片土地。
时间来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青云山上的学宫迎来了一次重要转变——定名为“渌江书院”。此后数百年,这里成为了湘东地区的文教中心。
清道光年间,醴陵遭遇洪水灾害,渌江书院虽因地势较高幸免,但多处建筑常年受风雨侵蚀,早已摇摇欲坠。暂居书院处理政务的知县陈心炳见此情形,以“城市喧嚣,不宜静修”为由,提议将书院迁建至西山。后在多方资助下,这一提议顺利落地,渌江书院得以迁入西山,青云山原址则继续作为书院的考棚使用。
(左宗棠)
真正让渌江书院声名远播的,是一位科举失意却心怀天下的年轻人——左宗棠。道光十七年(1836年),24岁的左宗棠来到渌江书院任山长。彼时他已多次赴京会试落第,却未沉溺失意,反而在主持教学之余钻研舆地、兵法,积极革新学风。
他亲手制定书院学规,每日检查学业、纪律,并亲自主持训话,做到赏罚分明;将经世致用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改革,删减经义注疏中空疏的说教,加入地理、军事、农业等实用性内容;还在休沐日带领学生走出书院,了解醴陵的山川历史,开展实地教学……这不仅深刻影响着近代醴陵学子,也让书院形成开放务实、经世济用的教风学风。
(渌江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5岁的吴德襄告老还乡,因德高望重被聘为渌江书院山长,而他也成为了第一个被聘为山长的本地儒者,也是最后一任山长。任内,吴德襄全心投身书院教学,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宁调元(太一)、傅熊湘、卜世藩等栋梁之才。
随着清末废科举、办新学的浪潮袭来,在醴陵,一场由革命志士主导的教育变革悄然发生。
1904年,渌江书院改为渌江高等小学堂。1905年,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太一)、文俊铎(代耕)等为倡导新学,将其改办为“渌江中学堂”,以西山原渌江书院为校址,聘请刘揆一(霖生)为校长,这便是醴陵一中办学历史之开端。
(渌江书院)
新学堂的创办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渌江中学堂只招两班学生,后来扩至四班,持续办学七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1912年,渌江中学并入省城长郡联立中学,西山只保留预科,随后改办为甲种实业学校。
1914年,渌江中学恢复;1919年,更名为醴陵县立中学。1925年,校长李味农坚持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招收女生入学,开设语文、数学、地理、博物、美术、历史、理化、英文、修身等课程,自编文史教材,并邀请汪泽楷、罗学瓒等老师定期举办时事讲座,宣传世界革命形势,爱国主义成为当时学校的主流思想。
1929年,醴陵县立中学改办为三年制简易乡村师范;1948年,更名为醴陵师范;1950年,再次改名为县立中学。该校师范传统深厚,因实行免学费政策,贫寒子弟多在此求学。学校培养出大批小学教师,推动了醴陵小学教育快速发展、质量提升,也为本地中学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些毕业学子还前往醴陵周边县市乃至长沙任教,为湖南基础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醴陵一中遵道楼)
与原醴陵县立中学同时期创办的,还有遵道中学。1906年,美国基督教遵道会在醴陵办遵道小学,后改为中等预备学校,建校于城东三官殿(即今醴陵一中科教馆周边)。1921年,学校改称遵道中学,后采用六年新学制,分高中、初中两段,其高中部为醴陵境内最早的高中教育。据醴陵一中原副校长曾凡骥回忆:“当年遵道中学的教学设施十分精良,学校所用的1903年德国产显微镜,至今仍可使用。”
抗日战争前,醴陵小学教育较发达,但中等学校仅醴师、遵道两所,年招新生不足200名,县境学子多赴省城就读。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长沙中学纷纷西迁南徙偏远山区,醴陵青年学子学业受阻。
(醴陵一中崇本楼)
见此情景,素怀民主兴学救国之志的张伯兰于1938年创办湘东中学。1940年,湘东中学增招高中班,初、高中学生共约600人,成为当时醴陵唯一的完全中学。张伯兰秉持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不惜重金延揽名师,甚至用轿子将名老教师及家属接到学校。1943年夏,首届高中毕业生赴南岳会考,成绩列全省第一,后考入大专院校比率超70%,被誉为湖南中等教育“后起之秀”。另外,八年抗战中湘东中学虽五迁校址,但始终“弦诵不辍”,这在全国亦不多见。
民国时期,醴师、遵道、湘东三校在湘东地区影响深远,成为推动当地文化、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力量。
1951年春天,醴陵城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寒意,但青云山下却热闹非凡——县立中学(原醴陵师范)、遵道中学、湘东中学的师生们齐聚一堂,见证“醴陵县立第一中学”的成立。
(醴陵一中)
合并后的学校,将校址设在原遵道、湘东中学所在地,并把两校间的青云山划归校园。这片南宋学宫的旧址,终于正式成为醴陵一中的一部分。1953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正式将学校命名为“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此校名沿用至今。
站在青云山上,俯瞰渌江奔流,这里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更有千年不绝的“斯文一脉”——从朱熹开坛讲学,到左宗棠立规育人,再到如今学子在瑞渌池边诵读,醴陵一中的文脉从未断裂,而是如渌江水般,代代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明德至善”的追梦人。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
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烽火
醴陵一中学子在此间
又留下了怎样的热血故事?
敬请关注《百廿求索》系列报道
下一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