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这所省重点中学的辉煌,你知道多少?

编者按

百廿弦歌不辍,一校文脉绵延。从渌江书院的千年学脉,到现代学府的蓬勃气象,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始终以教育为炬,照亮家国前路——这里走出了左权、蔡申熙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孕育了李立三、宋时轮、陈明仁等推动时代的栋梁,也培养了李铎这样传承文化的大家。

如今,这所百年名校仍育才有方、佳绩频传。值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校友回湘”暨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之际,我们特推出《百廿求索》系列报道,一同回溯其峥嵘岁月,探寻其坚守百年的育人初心。


1951年,三校合并的醴陵县第一中学在青云山扎根,开启了新的教育征程。承载一脉文化渊源与红色基因,醴陵一中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以“明德至善、博通仰高”的精神之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书写着“为国育才”的时代篇章。

图片

1951年春,县立中学(原醴师)与遵道中学、湘东中学合并为醴陵县立第一中学,校址设于原遵道、湘东中学——醴陵文脉所在的青云山。合并前,三校是醴陵办学质量高、思想进步的学校,参军参干者已达数百人;合并后的醴陵一中不仅整合三校优势教育资源,还延续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确立起教育要向工农开门、要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图片

五十年代一中校门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维持着严谨认真的学风,学生升学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1959年的全省应届高中毕业生统考中,语文、生物两科成绩全省第一,物理全省第二,总成绩全省第五。1960年,高25、26、27三个班高考录取率达95%以上,且多数考入重点大学,学生蔺万能被录为留学预备生。同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中学,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的醴陵积极恢复和发展瓷业,迎来了千年瓷都发展的历史高光,这其中就有醴陵一中人奋斗的身影。1951年,醴陵一中化学教师喻科盈与瓷业公司技工欧阳涤凡在学校的支持下,研制陶画用金水成功,填补了我国金水生产的空白,为全国陶瓷产业打造了行业标杆,此后醴陵陶瓷研究所生产的金水全国闻名,即源于此。1960年,化学教师阳名瓒试制陶瓷颜料新品种成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图片

在上个世纪,醴陵游泳史金光闪耀。六七十年代,省游泳队80%的队员都是由醴陵选送的,80年代,醴陵获评“全国游泳之乡”,并获得了国家体委的嘉奖。翻开醴陵体育发展史,醴陵一中在其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0年代起,学校依托濒临自身优势,开创课余游泳教学先例,此后几十年,学校游泳项目长盛不衰,许多游泳健将就这样从渌江游向全国乃至世界。1955年至1966年,学校培养的运动员在国际和全国比赛(不含青少年级)中,共获游泳、田径项目金牌14块、银牌12块、铜牌4块,6人次破全国纪录,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了近百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图片

九十年代一中游泳池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战略高度上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醴陵一中也就此开启了发展新篇章。这一时期,学校紧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逐步改善与提升教学质量和硬件设施,注重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发展,校园人文氛围浓厚,向着“从湘东名校到三湘名校,进而向全国名校进军”的目标稳步迈进。

图片

1978年起,学校领导班子紧密团结全体教师,密切干群联系,极大增强了学校师资力量与凝聚力。1978年,学校被评为“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80年代至90年代,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师资力量雄厚。

图片

依青云山而建的醴陵一中,自古以来便是醴陵文脉所在,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承载着醴陵悠久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莘莘学子。改革开放后,醴陵一中逐年推进的硬件设施建设,在传承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走向现代化发展,为如今校园内“四亭一阁一池”的景观与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打下基础。

1980年,学校维修青云亭,并将朱子祠内文公石刻像移至梯云阁南侧。1982年,醴陵一中科教馆竣工投入使用,这也是省内中学第一栋科教馆。随后十几年间,学校图书馆、太一楼、筱垣楼、晦庵楼、游泳池、体育馆、跑道田径场等也先后建成或扩建。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陶瓷、烟花两大优势产业,醴陵“三湘第一县”的名号享誉全国,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崇文重教的传统之下,作为醴陵教育“老大哥”的一中,也在办学成果上展现了“三湘名校”的风采。除了升学成绩,醴陵一中学生在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各类赛事中也表现突出。

图片

图片

八十至九十年代中期一中校门

众多从醴陵一中走出的优秀校友反哺母校,成为学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一代代学子与母校共同进步,绘就一幅生动的育人画卷。众多校友心系母校与家乡教育,捐资助学,成立了李铎奖学基金、青云奖学基金、张伯兰奖学基金等奖学金。2005年,时值醴陵一中建校百年,“明德至善”的学校精神确立下来,创作了新的校歌,校友阳名珠、彭道儒、刘基余教授回校为学生讲学,同年举办校友和友好单位捐赠仪式,进一步凝聚了校友力量,形成了“培育—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

图片

这种良好的办学势头一直延续到新世纪,2006年至今,醴陵一中在时光淬炼中稳步前行,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在青云山下的朗朗书声中生根发芽。

二十年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成果显著。教师在个人荣誉、教学竞赛、教研成果等领域亮点纷呈;学生高考升学与学业水平考试持续突破,居株洲地区前列;学生在学科、创新、体育、艺术等各类竞赛中表现亮眼,成果丰硕,与升学质量共同彰显学校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

图片

图片

二十年间,学校在管理革新、教学改革等方面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人事制度改革、“三级双向”目标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计划外学生比例保障生源等措施,为教学质量筑牢根基;贯穿二十载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模式探索走向示范引领,2024年,学校入选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实验学校”,让本土经验走向全省舞台;学校还牵头命题专家库、加入“湘东六校联盟”、承办省级研讨会等,让教研活力浸润校园。

二十年间,硬件设施更新完善见证着这所百年名校的蜕变。2006年,青云学校独立改制引资,拉开建设序幕;2008年起,学生公寓、教学设备、教师办公设施陆续更新;2014年建成的“青云书院”新图书馆,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线,于2023年获美国缪斯设计银奖,惊艳了世界;2017年后季高楼、南校门、行政办公楼、徐特立体艺馆相继建成,遵道园、朱子考棚等历史建筑“修旧如旧”,新高考监控系统、理化生实验室等项目落地,至2025年学校各类设备均达国家Ⅰ类标准。

图片

一中特立体艺馆

图片

图片

一中图书馆 青云书院

二十年间,在“活力育人、责任立校”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下,学校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生态与育人模式。由学生肖敬于2004年发起的“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逐步从10人学生社团成长为覆盖海内外的公益力量,被新华社、央视等上百家媒体报道,获温家宝总理两次批示肯定。以“丰富体验、提升素养”为目标构建的研学实践、文体艺术、学术拓展、德育培养的多元体系,夯实“活力育人”的根基。2007年起,学校陆续建立起与省内外多所学校的交流联系,2015年加入“湘东六校联盟”,2017年托管民办青云中学,2023年组建教育集团,开放交流的姿态为学校育人打开广阔视野。

图片

如今,走进醴陵一中,历史的风云与时代的脉搏在此交汇,三校合并至今的奋斗历程,为百廿校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一所在发展中回答时代之问的学校——它的答案,写在一代代学子砥砺成长的身影中,写在无数校友灿若星河的成绩里,更写在对民族复兴与教育未来的坚定奔赴中。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