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世繁华,不尽风华。4万多醴陵人从小县城出发,聚集上海,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在大都市站稳脚跟。他们的别样人生,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大道有为·醴陵人在上海》特别报道组,来到上海,以乡情为笔,用镜头聚焦,追寻他们奋斗的足迹,探寻他们成功的秘诀。
回首走过的路,他说,一直觉得自己比较幸运。从醴陵一中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1998年因为一场毕业旅行,他就成了上海仪电集团一员;从国企下海后,他辗转又进入了芯片这一风口行业;当国外芯片断供后,别的分销商无货可卖,他的企业却逆势飘红,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位“幸运儿”,就是从醴陵市枫林镇走出去的专家型企业家——晏智安。
聊起那些幸运往事,晏智安打开了话匣子。“我落户上海,真的是机缘巧合。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我们大学毕业想要分配在大城市,那是非常难的,指标特别少。我却有幸被上海的国企录取了。”晏智安说,当时在杭州念书,快毕业了,一位同学邀他一起去上海旅游。到了上海后,同学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一则上海仪电集团的招聘信息。“那时候,这家单位是特别牛的,旗下的产品雄踞了全国仪电工业的‘半壁江山’。”初生之犊不畏虎,晏智安和同学按图索骥就去了,结果对方说是下面的分公司招人,并热情地介绍他们过去。“第二天去了分公司,刚好赶上他们在面试,然后刚好名额还没招满,招聘主管说那就聊一聊吧。一聊之后,就被录取了。随即就是转户口之类的操作,毕业后就直接来上海上班了。” 就这样,这个农村出来的学生娃摇身一变,成了大都市的精英。
进入仪电集团后,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晏智安主动走出了舒适圈,开始自主择业。几经辗转,他先是进入了一家合资的芯片制造公司,后来又进入了芯片代理分销行业。2008年,当“不安分”的晏智安准备自行创业时,正巧上海蓝伯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石圣清递来了橄榄枝。彼时,蓝伯科也才组建两三年,事业刚刚起步。“通过深入交流,觉得两人的观念、理念十分契合,我就直接加入了蓝伯科,专注于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和技术服务。”晏智安说。
对于邀请晏智安加盟,石圣清表示,“ 他身上有鲜明的湖南人特质,干事很有热情、有冲劲,敢打敢拼,看准了就做,做了再说。这就能很好地弥补我身上沉稳有余热情不够的缺陷。而且,他有我们这个行业最专业的出身,是最对口的‘出口’”。就这样,晏智安和石圣清组成了一对CP,互相扶持,引领公司风雨兼程、一路向好。到2024年,蓝伯科在北京、深圳、香港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与国内外多家半导体供应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晏智安事业的真正拐点,是出现在国外芯片断供中国市场的冰点。“那时,因为国外卡脖子断供,很多芯片代理公司严重缺货。而我们因为未雨绸缪,早在10年前就在布局国产替代,所以前两年公司的业绩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回忆起当初培育国产芯片应用市场的场景,晏智安更是感慨不已。“很难,真的很难。”晏智安说,“前些年,国产芯片极少,大家都是用国外的芯片。当发现国内有企业去做芯片后,我们便积极去推广,但接受度很低。进客户的门,有时都要跑十来次。一说请喝茶聊国产芯片,常常会遭到拒绝。”多次“厚着脸皮”拜访后,慢慢的开始有部分客户让他们留下资料,然后有消费电子类的客户开始尝试着进行了小部分的国产替代。“他们用了国产芯片后,觉得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这样才慢慢地、一点点地打开了国产替代的市场。”晏智安说,当他们着力培育国内产品线时,公司的营收甚至下滑了1个多亿。不过,随着2021年到2022年国外芯片的断供,公司业绩立马柳暗花明了。还有客户反过来请他喝茶,说是谢谢他们坚持不懈地去推介国产芯片,不然公司无芯可用,就要关门大吉了。
“国外芯片卖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推广国产的芯片呢?”当笔者抛出这个问题后,晏智安说,“先不说家国情怀,就说最现实的吧,我们做国外芯片代理时,其实也能感受到客户对我们的轻慢。交货的延时、价格的歧视、国外客户的优先等等,都让我热切地期盼国货能自强。”
也正是因为热爱“中国芯”,现在晏智安的公司正在筹办一家实体工厂,生产汽车传感器,用于方向盘的扭矩和角度控制。“把它装在方向盘上,用来检测方向盘打的角度和力度。这个传感器一旦失效,整个车都可能会失控。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安全部件。”晏智安介绍,目前,这个产品的供应商全部都是国外的企业。而为了打破国外的垄断,现在他们公司已经投资3000万买好了专利、落实了厂房,再过3到5个月,第一期两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就能投产了。量产后,年产值可以达到1个多亿。
晏智安说,他只是幸运,总赶上了“风口”,踩准了节奏。其实,谁又能一直幸运呢?我想,肯定是因为眼光看得更远、脚步走得更快、意志变得更强,再加上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这才成为了他成功的“幸运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