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送出醴陵炒粉27.61万碗!醴陵炒粉节为何能办到三届?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醴陵炒粉节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5月1日—5月3日,三日总人流量达96.6万人次,共送出醴陵炒粉27.61万碗。这场以“小炒粉”撬动“大经济”的节庆活动,已经成为醴陵文旅的新名片。


情感
一碗炒粉,品味独特的乡愁与烟火底色

无论是清晨的一碗热粉,还是深夜摊前的夜市畅聊,炒粉早已融入醴陵人的日常。这种独特的烟火底色和浓浓的乡愁,正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刻的醴陵味道。

图片

图片

“以前上街总会去找个小摊吃一碗炒粉。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炒粉一份管饱还有鸡蛋,那一口香味让我一生难忘。今年已经70岁的李爷爷早年辗转在湖北、广州等地工作,近几年才回到家乡醴陵。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他,无论走到哪里,心中始终怀念着那碗熟悉的醴陵炒粉。

豆芽的脆爽、鸡蛋的滑嫩和扎粉的韧性,成为许多外地游子最牵挂的味道。醴陵炒粉用的扎粉,与其他地方的米粉不同,需采用本地早稻米磨浆蒸制,挤压成细细的圆条晾干,因为没有添加防腐剂等,除了特别干燥处理过的干扎粉,新鲜扎粉保鲜期很短。“过期”则会生出黑点无法食用,这种只有醴陵生产、几乎只能在醴陵“流通”的醴陵扎粉,造就了醴陵炒粉的独一无二。

图片

“想吃正宗的醴陵炒粉只能回醴陵。”李大爷笑着说,“别的地方做不出这个味道,因为这不仅仅是食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那份烟火气和情感。”尽管在外多年,李爷爷从未忘记家乡的味道,从前每次过年回家探亲,第一件事就是去老街巷口的炒粉店,点上一碗热腾腾的炒粉。对他来说,这碗炒粉不仅是一份餐食,更是对故乡深深地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美好追忆。

还记得记者在陕西西安上大学时,认识了一位来自醴陵的学妹。认识不久后她约我出去玩,说:我特意从家里买了干扎粉寄过来,又在后街找了一个相熟的粉店老板,请你们吃醴陵炒粉。我毫不犹豫地说:好。尽管后来那份炒粉,炒得不够正宗,但却迅速拉近了两个游子的距离,成为了我们在外求学时光的一份珍贵回忆。

图片

在这座千年瓷都,每一根浸润油脂的扎粉、每一缕袅袅升起的锅气、每一丝萦绕舌尖的香辣滋味,都承载着数代醴陵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对本地人而言,醴陵炒粉既是味觉享受,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故土情怀的寄托。无论是清晨的一碗热粉,还是深夜摊前的围炉畅聊,炒粉早已融入醴陵人的日常,成为这座城市最亲切的语言。

如今,这道市井美味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联结“我们”和“你们”的桥梁。


文化

从一碗炒粉出发,“舌尖”带动“脚尖”

若你仍执着问,这一切因何而起?答案在渌江的波光里,在炒粉的热气中。

“醴陵发布”的短视频里,炒粉师傅的颠勺如舞,扎粉在热锅中翻滚,豆芽与香油交融,画面引得网友直呼:“这一碗醴陵炒粉看着真香!”“隔着屏幕都饿了”。

一碗炒粉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沉淀与传递。醴陵将小炒与陶瓷、烟花并称“醴陵三宝”,赋予醴陵小炒厚重的文化底蕴,而醴陵炒粉作为醴陵小炒中最为独特的一道“菜”,地位更是独一无二。

2025年五一假期,醴陵再次迎来客流高峰。瓷城古韵·一江两岸和会展中心百灶齐燃、香气四溢,第三届醴陵炒粉节如火如荼地举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走进一江两岸,就被香‘迷糊’了。”来自湖北孝感的付女士笑着说:“第一次来醴陵是因为‘捡瓷’,好喜欢这里的瓷器。知道这次有炒粉节活动,所以又过来了。”

来自长沙的谭女士第一次来醴陵就直奔炒粉节,“在抖音上看到推荐就心动了,没想到免费的炒粉也不糊弄人。”

这碗看似普通的小吃,正成为醴陵这座城市走向全国甚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一碗粉奔赴一座城,用味蕾邂逅一方烟火。”在美食经济与文旅热潮深度交融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循着城市风味地图展开寻味之旅。正如醴陵炒粉节所展现的鲜活样本,这道升腾着锅气的地方美食,正化作撬动文旅消费热潮的金钥匙,让“舌尖上的乡愁”,激发出城市发展的澎湃动能。


温度

从一碗炒粉,感受城市的温度

纵观醴陵炒粉节,从第一届到第三届,美食和免费两个词,是不同维度的两张王牌,一个吸引味蕾,一个打动人心,一个满足口欲,一个创造惊喜。双管齐下,便是俘获消费者的“黄金法则”,也是醴陵人始终不变的真情与温度。

当一碗炒粉,被冠上一个节日,在美食江湖中拥有姓名。这碗炒粉,不再只是地方风味,不再只是醴陵人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情感寄托,它用最朴素的方式,与所有来到醴陵的游客,讲述着最真挚的城市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是二刷醴陵了,醴陵炒粉锅气太绝了,这里真是好玩又好吃,值!”一位广西游客笑着说道。无数这样的评价,正是醴陵城市温度的真实写照。

在炒粉节现场,志愿者穿梭人群,不只是为那一声“谢谢”;市民自发参与志愿活动、捐赠食材、“让路”于人,只为让远方的朋友感受到醴陵的温暖。安全保障、质量监督、交通疏导、卫生保障,还有说再见时以最醴陵的方式放烟花……每一处细节都在为“网红”走向“长红”夯实基础。

这碗炒粉,不仅喂饱了远方来客的胃,更抚慰了无数奔波的心。它不再只是地方风味,而是醴陵的文化符号、情感纽带,是一代代人记忆深处的共鸣。它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最真挚的城市故事,也让这座千年瓷都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万人粉宴”让游客纷至沓来,也让醴陵陶瓷博物馆单日参观人数突破2.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还有炒粉的cp酱板鸭、渌江书院不绝的身影、捡瓷点喧闹的喜悦、陶子湖畔的《国彩醴陵》、“中医夜市”的“赛博养生”……醴陵拿出最值得的特色,一股脑儿摆在所有游客眼前,只希望大家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图片

图片

从第一届到第三届,到以后好多好多届,醴陵这份源自街巷的烟火气,将永远温暖如初,这份凝聚众人心血的待客之道,将永远真诚不变。只希望更多人从舌尖爱上这座城市,从心底记住这座宝藏小城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