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年演说家”讲述了一个城市发展故事
醴陵城市观察员:王小杨
7月17日,醴陵市第三届“我是青年演说家”决赛落幕。作为一位媒体人、一位醴陵城市观察员、一位决赛评委,我从这一场演讲赛事中,窥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独特气质,了解了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城品”。
同样,从这一场关于青春、梦想、担当的青年演讲比赛,我看到了这一批“醴陵青年”参与社会的生动实践。或者说,这些青年选手的故事,就是醴陵这座城市的发展故事。这一场赛事所承载着的意涵,已延伸到赛事之外了。这里面,讲述的显然已经是一个醴陵城市发展的故事。
一是演说内容的主角,就是城市发展的主角,他们身上有着醴陵独特的“城市气质”。
一个人有“气质”,一座城市也有“气质”。
醴陵究竟有什么“气质”?在我看来,“我是青年演说家”,至少有效传递了一座城市的青春密码,展示了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无论是两年前火起来的“捡瓷器活动”,引发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前往打卡,还是连续举办了三届的“我是青年演说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醴陵的“气质”,就是青春、活力、创新、自信。正如“醴陵发布”报道所提到的,选手们用声音诠释了何为“青年有为”,用自信展现了醴陵“年轻有为”的城市气质。
“我是青年演说家”传递的这种“城市气质”,体现的是一种可感的城市文化软实力。这种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经具化到一个一个青年身上,尤其是这些青年选手身上。
比如选手马峰,一位山西人,受了师姐黄文秀的影响,放弃稳定的工作,三年前义无反顾来到醴陵,成为了一名“醴陵青年”。来醴陵后,他与罗爷爷、小靓的动人故事,正是万千“醴陵青年”的缩影。又如来自基层的选手张志翔,他在演说中用了一句话,描述了基层工作最动人的辩证法:你以为自己在付出,其实一直在收获。你以为自己在照亮别人,却被这片土地温暖了灵魂。其他的青年选手,不同的故事,却体现同样的一片赤诚之心。
所以,从这些选手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醴陵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正是有了万千青年扎根醴陵这片热土,彼此温暖、影响、成就,醴陵的发展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正是这些无悔来到醴陵或返乡的青年选手,自带气质,让“我是青年演说家”成为了醴陵这座城市发展的新IP。
二是参与演说的青年,就是青年人才的典范,从他们的故事里足可窥见醴陵的“人才生态”。
这一批优秀的青年,自然是醴陵发展的宝贵人才。在“我是青年演说家”的舞台上,在他们的故事里,我无疑也看到了这些年来醴陵人才工作的努力。
比如选手顾劼,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入醴陵花炮研究所的肖湘杰,参与了十余项国家标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花炮制作工艺”传承人,他培养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为醴陵的花炮制作产业贡献难以估算的力量。
这些年来,我们不难发现,醴陵的“人才生态”是多元而立体,构筑了一张系统的“引才网”。
如醴陵以“问需于人、问计于才”破解了县域的难题“人才之问”,全面打破了传统的人才模式,构筑一座城市的人才生态。尤其是,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推出了“湘雅乡情”“渌江讲坛”“梦想助跑堂”,柔性引进了各类高层次人才,满足了各领域的发展所需,解决了民众关注的医疗、教育问题。
如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省内高校战略合作,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如系列“设计艺术家醴陵行”主题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齐聚醴陵,为醴陵发展献计献策;如与省内主流媒体合作,策划了“渌江讲坛·建宸大课堂”系列活动,开展数十场学术讲座、名家对谈、采风汇演,形成了特约评论员、城市观察员、融媒文化顾问不同视角方向的人才群,为醴陵发展鼓与呼。
留住人才、激发创新、塑造形象,醴陵这座尊重年轻人、爱护年轻人、吸引年轻人的城市,正在逐步健全覆盖青年学业、就业、创业、生活全周期的友好生态体系。
像在“我是青年演说家”舞台上的青年选手一样,一批来到醴陵、爱上醴陵、扎根醴陵的年轻人,早已成为醴陵发展的主角。他们执守精诚之志,融入到推动醴陵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舞台。
当然,作为优秀醴陵青年的代表,“我是青年演说家”的选手们,之所以能如此生动讲述他们的成长成才故事,更在于醴陵以务实的人才观,筑好了“梧桐树”。
三是青年的个体努力,构成了醴陵的总体实践,彰显出一种辩证的“城市发展哲学”。
今年是醴陵撤县设市40周年,而第三届“我是青年演说家”的主题,定为“奋进四十春、同时七十载——青春筑梦新醴陵”,用意显而易见。无论从哪个维度说,这些选手的故事,都始终与醴陵的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些生动的实践故事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抽绎出一条逻辑主线,那就是把握发展的辩证关系,彰显一座城市的发展哲学。这涉及城与人、城与乡、城与城之间的关系。醴陵城市发展,始终以人为本,用心用情引进人才、服务当地民众。
从宏观层面看,城市究竟如何进一步发展呢?不久前,时隔十年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定调了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方向、路径及目标。会议上,“城市内涵式发展”“城市更新”等关键词,被重点提及。这些过去已经提出或首次强调的关键词,至少反映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思路必须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
所谓“城市内涵式发展”,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内涵式发展替代资源消耗型扩张,最终指向一种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安全与发展、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生的城市文明新形态。而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到的城市更新,更不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改造,而是融合“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深层次再生。
应该说,“我是青年演说家”所讲述的发展故事,反映了醴陵县域经济所突出的发展主题。
如反映醴陵烟花、瓷器产业发展的演说主题自然不用说,而那些置于醴陵撤县设市40周年的演说内容,更是传递出一座城市的进化史。在这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爬梳出一座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特基因。
醴陵城市发展的独特处之一,便在内涵式发展。前面提到的城市气质、人才生态,以及醴陵“文化+经济”的发展路径,都注重内在的“修炼”。除此,内涵式发展更是要以人为本,正所谓“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没有人的活力,城市也绝无活力,更不谈舞台有多少打动人心的发展故事。
都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仅仅从醴陵这一名称两千多年的延续,也足见醴陵发展的定力与文化的沉淀。这些都丰富了一座城市的内涵,而今也滋养了“我是青年演说家”舞台上的青年选手们,反过来,随着这些青年选手的生动演说,这些城市的内涵更加丰满可感。
作者简介:王小杨,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编委、理论评论中心主任,醴陵城市观察员,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湖南工商大学硕士生业界导师,湖南省省情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