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明勇:醴陵笔记,“乡愁”里的经济学

“乡愁”里的经济学

醴陵城市观察员 高明勇

想到“乡愁”,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余光中的那首同名诗歌,无论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还是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乡愁”代表着一个人离开故土后无尽的思念。“乡愁”是三毛笔下“梦中的橄榄树”,是莫言笔下“家乡的红高粱”,是王鼎钧笔下“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如今,这份温柔的情感,正悄然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文学家那里,“乡愁”是念念不忘的创作母题,在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乡愁”也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近些年,四处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文旅创新,还是招商引资,“乡愁”的影子随处可见。“乡愁”,正从一种模糊的文化情感转变为发展动能的“软实力”,并转化为“乡愁经济学”。

什么是“乡愁经济学”?“乡愁”何以成“经济”?“乡愁经济”如何成“学”?

01从“乡贤影响力”到“乡愁经济学”

得知我在“观察”醴陵,身边朋友看到有关的信息都会随时同步给我。

图片

有媒体朋友去参访抗日战争纪念馆,看到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1905—1942)是醴陵人,随手拍照发给我。左权我是知道的,在醴陵调研时印象非常深刻。

图片

有律师朋友读书时,发现著名法律史学家张国华(1922年11月1日-1995年12月21日)是湖南醴陵人,也是随手拍照。看履历,确实很传奇,曾在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法学院攻读哲学和政治学,后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主任兼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其实,很长时期,人们提到某个地方,更多联想到的是“乡贤影响力”,《出师表》中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醉翁亭记》中一句“庐陵欧阳修”,都让这些地名随着名人名作传播开来。

确实,随着深入关注一个“地方”后,会发现与此相关的信息会源源不断汇聚起来,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形成一个与“地理”有关的信息谱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乡贤”。

所有离开“地理故乡”“物理故乡”的人,一般在“心理故乡”会有一个鲜明的共性特点,就是“乡愁”,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在当下,不少地方主打“感情牌”,经由“乡愁”,联动地方经济发展,无形中为“乡愁经济学”增加注脚。

所谓“乡愁经济学”,并非学院派经济学的常用概念,而是像“牛奶经济学”“可口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等概念一样,一种便于解释社会现象的词汇。从“心灵原乡”到“经济引擎”,从“乡贤影响力”到“乡愁经济学”,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需要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02“乡愁经济学”的三副面孔

“乡愁经济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概念,在我看来,却是一把适合解读真实世界经济现象的钥匙。“乡愁经济学”,可以理解为将个体对故乡/故土或“第二故乡”情感认同与文化归属,与具体的企业/资本相衔接,转化为现实的投资行为或市场行为等经济活动。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潮汕、闽南等地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乡愁经济学”。当地通过修缮宗祠、编撰族谱、恢复传统节庆等,重建华侨与故乡的“文化脐带”。比如,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初期,侨资占外资比例一度占主流。

简单来看,“乡愁经济学”至少有三副面孔。

微观层面的面孔——“乡愁经济学”关联到社会关系学,基于“乡愁”的经济行为都可算作是“乡愁经济学”。人们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地缘相近的缘故,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比如传统意义的“包工头”就是典型缩影,最初时期,由包工头出面牵头揽活,劳务人员几乎都是本村、本乡,相互之间基于地缘(包括血缘、亲缘等)关系的信任,很多连劳动合同都没有,但在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的早期,却出现众多的老乡式劳务组合。比如河南南阳的“唐河保安”曾入选2008年的“全国十佳劳务品牌”。2017年,曾有报道称,在北京的唐河保安约有2.6万人,占了北京保安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约630家保安公司,其中被河南人创立或管理的保安公司占据“半壁江山”,由保安公司带动衍生的物业公司、餐饮公司、物流公司等,更是不可胜数。此外,像北京的“浙江村”,被学者项飚教授专门研究,并撰写了《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事实上,不少大城市都有类似的“老乡村”。

中观层面的面孔——“乡愁经济学”关系到发展经济学,更多表现为一种招商引资的方法,比如“老乡经济学”“校友经济学”等,借助本乡本土的“地缘”关系,或借助毕业校友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希望可以赞助、投资、合作。应邀给一些地方政府培训招商引资时我也经常提到,不少地方政府将“亲情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捷径,基于“乡愁”的“亲情”招商,让本土企业家“衣锦还乡”,更是不少地方招商引资的不二法门。尤其是近些年,招商引资已成为地方发展、区域竞争的重要途径,不少城市都成立了以籍贯为纽带的商会,让“乡愁经济学”的作用逐步凸显。像连续多届的“江苏发展大会”,由江苏省委、省政府主办,旨在增进与海内外江苏籍和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知名人士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客观效果上,也在助力地方发展。

宏观层面的面孔——“乡愁经济学”关系到行为经济学,正在成为商业消费的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消费社会,人的“情感”也被视作商机或消费的契合点,类似“年代情景游”“农家休闲游”等文旅活动,类似宠物市场、萌宠市场一直在升温,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消费者潜在的怀旧、孤独等“情感”,对出生地的眷恋,或成长地的回忆,寻求精神的寄托,寻求情感的宣泄等,也可以替代为“情感经济学”。不少机构或学者在预测未来经济趋势时,会将“老龄经济”与“孤独经济”作为可以看得见的趋势,其实,在“老龄经济”中健康管理、智慧养老之外,休闲娱乐、社交陪伴都有相当的“情感”成分,而“孤独经济”,无论是宠物产业还是虚拟陪伴,背后都是在聚焦人的“情感”,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乡愁”。

“乡愁”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无论是在个人成长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层面,都在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

03“乡愁”何以成“经济”

近年调研时,发现不少地方都在着力打“乡愁”牌,加速发展“乡愁经济”。

作为产业对接的“乡愁经济”——比如河南南阳,连续多年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以下简称“三乡”)活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在此前的“三乡”活动家乡建设恳谈会上,当地主政者寄希望于在外地的南阳籍企业家:勇做“产业兴宛”的“实干家”,引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助力南阳加快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勇做“招商助宛”的“强纽带”,为南阳引进优质项目、引聚先进要素、引荐优秀人才,带动更多客商投资兴业、创新创造;勇做“宣传推宛”的“金话筒”,宣传推介南阳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发展潜力和巨大商机,让更多的企业和客商了解南阳、走进南阳、兴业南阳。同样不久前(2025年7月23日至26日),上海市山东济宁商会联合济南、北京、大连、成都、苏州、青岛、临沂等多地济宁商会共同组织开展“情系桑梓·共赢未来——2025年异地济宁商会‘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资源对接活动。

图片

作为就业承接的“乡愁经济”——湖南醴陵的“大道有为·醴陵人在上海”,通过联络在沪醴陵籍创业者、企业家主动揭示了“乡愁”作为情感纽带与经济资源的双重价值。资料显示,上海有着数百家醴陵建筑防水企业,数万名从事防水行业的醴陵人。近年来,醴陵在加大对分布在全国的醴陵防水大军的联络与对接,2023年醴陵市政协专题调研防水产业,期望做强防水产业,为城市进入千亿时代做出贡献,2024年2月,醴陵举行建筑防水产业发展大会,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防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醴陵防水行业从“两口油锅走天下”,到现在遍布五湖四海,成为“乡愁经济学”的重要支柱。

图片

作为民生衔接的“乡愁经济”——醴陵的“湘雅乡情”活动,以“乡情”为纽带,吸引湘雅专家们来醴坐诊,打造成医卫领域柔性引才的品牌。据悉,从2016年开展“湘雅乡情”活动开始,截至目前,专家坐诊近万场,医疗救治人员近十万次。就在不久前(2025年8月2日),醴陵市人民政府、上海振兴湖南经济联谊会联合主办了“湘沪情·湘医行——在沪湘医助力湖南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醴陵站)。活动主办方认为,此次活动既是在沪湘医反哺家乡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醴陵医疗水平提质升级的宝贵契机。

这两个活动,共性之处在于都是用“乡愁”为纽带,不仅将“乡情纽带”转化为“发展动能”,更是将“乡愁”与就业、民生深度融合。类似“醴陵人在上海”的现象,客观上也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视角,城市化并非很多人所理解的单维度的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徙,而是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文化交融,以及带动共同发展的多重复杂过程。

04“乡愁经济”如何成“学”

就现实情况看,不少地方发展“乡愁经济学”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缺乏精细化的考虑与设计,将“乡情纽带”转化为“发展动能”,还需要更为细致的考量。

重视“人情”,更重视“规则”。“乡情”说到底也是一种“人情”,借助“人情”的纽带,有助于建立联系,开启一个好的开端,后续如何跟进,能否保证长效,既要经受起市场规律的考验,也要经受起法治规则的检验。并且,在“乡土社会”的宏大背景下,熟悉人社会的差序格局与现代商业社会的普遍主义之间的张力,也是“乡愁经济学”将面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否本地籍的企业家,对接联系的时候可以凸显“乡情”,一旦进入正式流程,则需要“公事公办”,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考虑企业的正常运营,市场调研,产业衔接,生产成本,都应统筹考虑,对于当地政府而言,更需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通过建立“乡贤数据库+项目对接平台”,致力于亲清的政商关系,致力于优质的营商环境,致力于科学有效的资源匹配。

重视“经济”,更重视“民生”。“乡愁经济学”的特点,决定了在当地政府与本地籍的企业家对接时,不仅仅要考虑产业的对接,更要考虑对本地居民的惠民合作。毕竟,“地缘”相近,并不意味着企业“正好”合适,产业“正好”对口,可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对接体系,既可考虑具体企业的“拿来主义,来即能用”,也可考虑社会层面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无论是吸纳本地居民的就业,解决“就业难”,还是引进优质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都是“乡愁经济学”的应有之义,切忌厚此薄彼、嫌贫爱富,更需摒弃目光短浅的功利心态。

重视“效果”,更重视“机制”。“乡愁经济学”是一种相对独特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也是基于“乡土中国”的国情生长出来的产物,“乡情”可以拉近距离,提高效率,可以在短期内有显而易见的效果,但涉及到公权力,涉及到公共资源,不能将这种“乡情”私人化,庸俗化,必须保持决策理性,尊重契约精神,尊重法治规则,在机制上推进合作,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公平性,一个都不能少,唯有如此,不仅让本地籍的外地企业家放心,更让本地籍的本地企业家,外地籍的外地企业家放心。比如,某些投资项目不能因“乡情面子”而忽略论证审核,仓促上马,不能因维护关系而给予所谓的超级待遇,变相补贴,再如,出现纠纷时,不能让法律程序让位于“人情世故”等。并且,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速的放缓,人口流动模式的变化,如新生代农民工对故乡认同感可能减弱,“乡愁”将是不可再生资源,都是对“乡愁经济学”这一模式的潜在挑战。

未来的区域竞争、城市竞争,不仅是决策智慧的比拼,既拼政策设计,还拼环境品质,更拼机制优化,同时,也是根植于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与身份共鸣的深层较量。如何让这份记得住的乡愁的力量,在“人情”与“规则”之间寻求平衡,并转化为持续的城市发展动能,考验着主政者的治理智慧。

图片3.png

作者简介:高明勇‌,知名评论家,政邦智库理事长,凤凰网政能亮创始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醴陵城市观察员。著有《新闻的逻辑》《坐下来的中国》《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传》等,主编有“政能亮丛书”,《微博问政的30堂课》等,主持“政邦茶座”,出版有《人文的重量》《城市的角色》等。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