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又见醴陵炉桥酥

醴陵这座小城,是我生长的家园。碧波荡漾的渌江河,扬起新瓷出炉的热浪,西山脚下的风,吹散焰火花炮的硝烟,伴着炉桥酥的甜蜜香气,在瓷城的大街小巷弥漫开来。

俗话说:醴陵拐子会搞恰(醴陵方言,聪明人擅长烹调的意思)。提起炉桥酥来那真叫声名赫赫,它可是与“灯盏粑粑”一道,被公认为醴陵油货的名角!

爷爷曾对我讲过炉桥酥的典故。传说醴陵有一位卖油条的面点师傅,认为人们油条吃得太多产生了美食疲劳,导致生意越来越萧条。他日思夜想着,立志要发明一款新口味的小吃来扬名立万。于是初步决定在做油条的基础上研究改良,通过多日实验、反复折腾,最终创新成功!大家吃了都夸香甜可口,面点师傅的生意果然突飞猛进、不日而语。乡亲们瞧它的形状很像老煤炉子上的一个零件,挡煤通风的“炉桥”,因此取名叫“炉桥酥”。自此,醴陵特色炉桥酥便香满瓷城。

图片

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到胜利路口的油货摊上买炉桥酥。当年,爷爷奶奶都在醴陵第三人民医院工作,家属大院的一群孩子里头,只有我从不上火,因此这款油炸美食可以敞开来吃。记得那时售价5角钱一个,比油条贵2角钱,但更好吃,更受小朋友欢迎。一股子又香又甜又柔韧的嚼劲儿,别提多解馋啦。尤其是能在被禁止吃油炸食品的小伙伴面前凡尔赛一把,而且不用被迫大方分享,更是倍感得意。

多少次爷爷牵着我站在菜市场的油货摊前,等待刘娭毑的炉桥酥现炸出锅。看着案板上白胖柔嫩的面粉,和上水在刘娭毑皱纹密布的手里揉搓摔打,过不多会儿就变成了长棍形的面团。刘娭毑一边与街坊们唠着嗑,手里也没歇着,打开她视若珍宝的秘制糖罐,在面团表面涂抹上一层特制的“糖皮”。然后麻利地将面团切成方块儿,再用一块颜色浑浊的竹片在每块面团中均匀划出三道坎儿,看起来就是个不规则的长方形,中间空三格,非常像汉字“目”。

食客们都佩服刘娭毑,真是油炸专业的行家里手!只见她捏起一个划拉好的方块面团,就这么徒手放入热锅中,滚烫的油不断翻腾着,她的手却半点伤痕都没有,简直是神奇的表演!我暗自在心里为她点赞,但没敢问缘由,怕是祖传绝技不得外传。

春天的风微醺且清新,拂过我幼稚的面颊,感觉脸上、心里都毛茸茸的,特别幸福。眼前这口吸引力爆棚的大锅中,面团在热油里滋滋响着冒泡,炸成漂亮的金黄色,被刘娭毑用一双又粗又长的大筷子夹出来,搁在架子上等沥干油,一个外焦里嫩的醴陵特色炉桥酥就惊艳出品了!刘娭毑把它递给我,又去拿另一块生面团下锅,嘴里还不忘叮嘱:“等凉了火气再吃,先喝点水润润。”

图片

我捧着热乎乎的炉桥酥,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一口下去,喳喳脆响,外边糖皮儿的脆甜,内里的酥软,油炸的芳香,那份满足和幸福一直延续到今天。

大学几年在外我都没机会吃家乡的炉桥酥,直到毕业回来才重温当年的各色美食,可惜这场景里已经没有爷爷。

进入职场之后,我常以牛奶蛋糕之类的西式早点果腹,因为是提前买好的独立包装成品,不用等待现做现出锅,方便上班族赶时间。不过长年吃富含防腐剂的早餐,几乎忘却了新鲜出炉的传统点心味道。直到醴陵文旅事业宣传得风生水起,醴陵美食作为本地文化吸引了大批外地人前来品尝。我才忽然发觉,作为一名醴陵原住民,自己失落了什么......

吃在醴陵!现在的醴陵炉桥酥摊点遍布城乡,随处可见,还有小吃车走街串巷地吆喝:“炉桥酥香喷喷,2元一个!”再访老店,刘娭毑已不在了,她儿子也炸得一手好油货,摊点变成了店面,还招聘了员工。只有那口油锅还支在门口招揽老顾客,依稀有当年的影子。

今天我带着儿子来刘娭毑的油货店,他像我小时候一样,好奇地观察着面团在锅里的变化,也因为怕烫不敢靠近沸腾的油锅,紧紧拉着我的衣襟仰着小脸笑:“妈妈,你看这炉桥酥好像一个目字呀!”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仿佛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三十年前的我,跟爷爷牵着手在胜利路口等待美食的时光。

(作者汤琰,醴陵市作家协会理事,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若干,代表作有《人生百态》系列散文,短文合集《城外的眼睛》

THE END

相关新闻

醴陵新闻网 湘ICP备10209315号

主管单位:中共醴陵市委 醴陵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醴陵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醴陵市广播电视台

办公地址:湖南醴陵市政府办公楼四楼 联系电话:0731-23287201 23280499